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大时代中的蓝光与优秀企业家的眼光

类别:管理论文 日期:2020-9-24 16:48:47 人气: 来源:

  杨铿和蓝光集团的创业故事,可以说是大时代优秀企业家涌现和优秀民营企业成长的一个缩影。

  我阅读《蓝光创业史》,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事实,即蓝光知名于地产,但并非起迹于地产。企业创始人杨铿开始是做汽车零配件的,在成功而又艰辛的挖了第一桶金后,于上世纪90年度初开始做地产,而且是在西部成都。终于一炮打响。

  那时房地产市场化还没有真正启动,全国城市人口只有2亿。但是杨铿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他相信,城市人口未来会快速增长,房产必定要走出分配的道。

  问题在于:为什么只有少数像杨铿这样的企业家,看到了这个产业的机会?我想,眼光是优秀企业家的首要因素。这一点,也被《蓝光创业史》中所记录的故事所不断验证。

  而多年之后,蓦然回首,从宏观视野俯瞰,蓝光的这个决定其实是把准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源动力之一的城镇化进程。

  众所周知,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特别是四十多年以来,大力发展工业,终于打造出全产业链的制造业体系,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对内、对外,工业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径。

  但细心人发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其实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哪怕到了1978年城镇化率也只有28%左右,而发达国家却已达70%左右。

  离开了城镇化,没有人口的集聚,工业化其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换个角度辩证地看,没有工业化的城镇化也会出问题。

  当时的东南沿海地区,旧有经济体制解体所产生的震荡,已经走到某个阶段的尾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上海浦东新区,正在筹划高达88层的金茂大厦;深圳街头,也出现了诸多被脚手架包裹着的在建摩天大楼……1992年新年伊始,发表的“南巡讲话”再次掀起了市场经济的热潮。

  房地产市场化正是从这个时候启动的,蓝光的第一个地产作品——蓝光大厦也准备动工了。这不是一种巧合。

  不过,假如没有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宏观经济的政策调整,蓝光和中国很多的民营企业一样,可能也无法自此一马平川。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当时国有企业“三角债”问题,使得世纪之初的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幸运的是,中国于新世纪之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众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大地拓宽了国际市场。

  生意大了,企业自然要扩门面、建新厂,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商业需求水涨船高,对地产的需求自然骤增。彼时的蓝光,凭借“玉林生活广场”“蓝色加勒比广场”“耍都”等项目的成功,在成都商业地产市场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商业地产的一匹黑马。

  同样重要的是,国家决定进改,支持房地产产业发展。一个市场经济的蓝海诞生了。无需赘言,这对蓝光意味着怎样的机会。

  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对蓝光集团创始人杨铿而言,更是如此。尽管商业地产如日中天,但杨铿早在2002年就开始思考面向住宅地产的战略转型。

  企业家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先知先觉”。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故事。200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蓝光在进军商业地产10来年后,提出了“转向住宅,再创辉煌”的全新战略目标。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借助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东风,中国用推,借促发展,年经济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中国也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成了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国。不断深化的对外大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而地产也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

  其实不只是蓝光,借力于大时代的东风,中国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从世纪之交占国民经济比重不足三分之一的“国民经济有益补充”,发展到今天已占国民经济三分之二的“主力军”。毕竟,今天的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一半以上的企业利税、七成的技术创新、八成的城镇新增就业以及九成的企业数量。

  中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出色的企业家,首要条件是要能审时度势。

  我以为,“审时”就是要判断大方向。只有方向对了,企业才能有大发展。如果方向错误,越是优秀的团队,就越是南辕北辙,企业发展越。“度势”,则是要“落一叶而知秋”。

  所以,当了解到蓝光于2008年走出成都,进军全国时,暗地里蓝光管理层的大势判断能力。要知道,其实谁也不知道,那一年除了奥运,还有多年未遇的全球金融危机。

  十九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要大力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三化融合。“人居蓝光+生活蓝光”的发展模式,其实不正是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微观缩写版吗?一个企业的发展,能自觉地同国家发展战略接轨,自觉地落地国家战略需求,不管是企业的有意设计也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好,我认为都常值得企业管理者学习和理论工作者研究的。

  自然,这并非说蓝光的发展自此没有挑战了。我以为,同其他企业一样,如何合理处理企业的“边界”常重要的事。太多的企业成于扩张,败于过度过快扩张。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宏观把脉、人才储备、现金流、管理能力能否同步跟上,不妨多加考量、追问。可能比“有为”更重要的是“无为”。辩证地看,在某时某地某域“无为”可能是一种更适宜的“有为”。只有不断地调整、充实、才能做到更好的巩固和发展。

  在这一点上,很欣慰看到蓝光的战略:定位中而强,利润与规模并重,稳健前行,实现高质量增长。这反映企业家真正的定力。

  《蓝光创业史》是一本好书,它其实讲的不只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故事,更是我们这一个大时代民营企业发展的缩影。期待蓝光,成为我们大时代中的一束耀眼!

  知名经济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副院长、国际中国研究联盟秘书长;系黄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学者、美国戴维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师从Robert Feenstra教授)、全球经济管理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发展,曾在国内外和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过百篇,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时评随笔十多部。

  独著论文曾获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是首位获得该的华人经济学家。曾获全国人文社科研究最高--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研究、全国发展经济学研究最高—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并五次获得全国国际贸易研究最高—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第八届教育部哲学社科优秀。

  时评著作《余淼杰谈中美贸易》《“贸”似如此》曾被评为当当、亚马逊最佳外贸畅销书。相关中美经贸研究因多次预测准确而被称为“中美贸易摩擦预言家”。在线测字打分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中国亮点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