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我们参加了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大学传统文化发展基金、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等联合主办的“福建寿宁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这是一次的冯梦龙研究盛会。诸多名家汇聚论坛并正式形成的“学术综述”,为“中国古代小说网”、“新华网”、“中国俗文学学会通讯”及福建“海峡通讯”、“福建社科界”、“学术评论”、苏州“冯梦龙研究”等刊物转载,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学术综述”明确指出:“一致认为,本次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是‘冯学’研究史上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的学术会议,对以来冯梦龙研究取得突破的进程做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着重指出,在后开始的冯梦龙研究第二次大突破中,福建的专家学者发挥了开拓性的重要作用。王凌在1982年就发表了研究冯梦龙《寿宁待志》的论文;1984年在《文学报》发表了论文《冯梦龙研究要有一个大突破》并引起广泛关注;其后更是陆续发表了系列论文并在1992年结集为《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一书出版,该书也是在全国出版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冯梦龙研究专著。1985年在宁德―寿宁举办的首次全国冯梦龙学术研讨会,是‘冯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标志。……1992年,中国俗文学学会学术会议在举办,论文《冯学研究七十年》(王凌撰写,以笔名‘袁志’发表)被选在大会上并收入大会论文集,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标志着冯梦龙研究取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此,以1981年版《辞海·文学分册》‘冯梦龙’条目为代表的贬低冯梦龙的倾向销声匿迹”。2014年11月,我们参加了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大学传统文化发展基金、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等联合主办的“福建寿宁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这是一次的冯梦龙研究盛会。诸多名家汇聚论坛并正式形成的“学术综述”,为“中国古代小说网”、“新华网”、“中国俗文学学会通讯”及福建“海峡通讯”、“福建社科界”、“学术评论”、苏州“冯梦龙研究”等刊物转载,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学术综述”明确指出:“一致认为,本次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是‘冯学’研究史上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的学术会议,对以来冯梦龙研究取得突破的进程做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着重指出,在后开始的冯梦龙研究第二次大突破中,福建的专家学者发挥了开拓性的重要作用。王凌在1982年就发表了研究冯梦龙《寿宁待志》的论文;1984年在《文学报》发表了论文《冯梦龙研究要有一个大突破》并引起广泛关注;其后更是陆续发表了系列论文并在1992年结集为《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一书出版,该书也是在全国出版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冯梦龙研究专著。1985年在宁德―寿宁举办的首次全国冯梦龙学术研讨会,是‘冯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标志。……1992年,中国俗文学学会学术会议在举办,论文《冯学研究七十年》(王凌撰写,以笔名‘袁志’发表)被选在大会上并收入大会论文集,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标志着冯梦龙研究取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此,以1981年版《辞海·文学分册》‘冯梦龙’条目为代表的贬低冯梦龙的倾向销声匿迹”。
这是历史的结论!但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却知之甚少。初期离现在已经30多年,且资料保存不足。我们两人作为当时亲历亲为的当事者,认为有必要依据现在尚清晰的记忆和手头保存的可靠的历史文献,整理出一篇脉络明晰的回忆文章,以供后人研究参考。
我们两人原先并不相识。陈侣白在省作协任秘书长,王凌则在福建人民台驻宁德地区记者站工作。1984年5月,陈侣白约王凌到福州第一次见面,为的就是冯梦龙研究之事。
缘在1984年4月,福建省作协郭风带领省文明检查组来到闽东,王凌陪同他走访了宁德县(现蕉城区)和周宁县。途中王凌向郭风谈到了冯梦龙和他的《寿宁待志》,谈到1984年是冯梦龙诞生410周年及入闽任寿宁县令350周年,由福建省作协出面召开一个全省性的纪念会。郭风很赞同,答应回单位后立即研究。郭风一回到福州,就对时任省作协秘书长的陈侣白谈了这件事,两人都认为这是一件有开拓意义的大好事。郭风请陈侣白负责承办。陈侣白立马打电话给王凌,请他方便时到福州面商。
见面后,陈侣白好奇地问王凌:“冯梦龙不是苏州人吗?你为什么会对冯梦龙研究感兴趣?” 王凌遂向陈侣白详细介绍了自己近年来到寿宁县发现冯梦龙《寿宁待志》,并进而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冯梦龙的曲折历程。
1982年,王凌到寿宁县采访。发现寿宁县刚刚从日本上野图书馆要到了冯梦龙《寿宁待志》的微缩胶卷本,而且是举世孤本!王凌喜出望外,立即借阅。当夜,王凌就着寿宁县招待所不算太明亮的灯光,一口气看完了5万言的蝇头小字,不觉已是东方破晓。《寿宁待志》里展现的冯梦龙是那么,那么如子;所记录的民情风俗是那么深刻真实,为一般史籍所难以见到。王凌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看过冯梦龙的“三言”,他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也只是冯梦龙风流倜傥的印象。而现在发现这位苏州人60岁到寿宁为官,在为人、为文方面都做了别人没做过的事。王凌认定,寿宁县从日本引回《寿宁待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于是他与具体承办这件事的陈煜奎同志(时任县办公室副主任,原任县文化局副局长)作了详细交流,鼓励他把《寿宁待志》校点后交出版社正式出版。他同时立马写了一条新闻:《寿宁县挖掘出研究冯梦龙生平和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寿宁待志”》,被福建人民“新闻”节目采用了。继后王凌于1982年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研究《寿宁待志》的论文,先后为权威刊物《文献》和福建社科院刊物《福建论坛》发表。与此同时,《寿宁待志》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参加1983年的莫斯科国际书展。从此,福建与冯梦龙的越走越近。
当然,冯梦龙是一个文学家,研究冯梦龙仅仅停留在《寿宁待志》是不够的。王凌利用业余时间再次阅读冯梦龙的代表作“三言”,觉得有许多值得肯定和总结的东西;而在过去的“中国文学史”中,对冯梦龙的评价偏低。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不公平的。在探讨的过程中,王凌查找了1981年版(二版)的辞书《辞海·文学分册》“冯梦龙”条目,不禁倒抽一口冷气。该书对冯梦龙的否定多于肯定,“冯梦龙”条目说:“冯梦龙是学家,戏曲家。其思想略受市识的影响,但基本方面仍属于地主阶级的范畴。……所编选的作品中,有少数能对礼教的某些方面持轻视态度,但多数则封建思想,且往往流于秽亵。”这个基本否定冯梦龙的意见写进辞书《辞海·文学分册》,了人们的思想,了对冯梦龙的研究。不这个错误结论是绝对不行的。但这个错误结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要改变,必须作出令服的剖析。于是经过将近两年的研究,王凌写出了一篇极具挑战性的文章《冯梦龙研究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不指名地把矛头对准二版“辞海”“冯梦龙”条目。但王凌心中无底,便坦诚地向陈侣白谈了自己的担心。陈侣白明确:“你的观点很新颖也很尖锐,立论有据,我支持。”陈侣白还表示,省里的工作(包括安排开会时间、地点、邀请领导、组织发言等)均由他自己承担;希望王凌把文章再推敲得更精确些,同时在闽东先行发动地方学者开展冯梦龙研究。时代思想大解放的历史潮流,推动我们两人勇往前行。
得到郭风和陈侣白支持的王凌信心倍增。但他考虑自己记者工作太忙,只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研究冯梦龙,所以筹划依托宁德师专成立“闽东冯梦龙研究会”。他四处奔跑,大力呼吁,终于得到时任宁德师专校长牟广钦和党委王本儆的大力支持,“闽东冯梦龙研究会”于1984年5月23日在宁德师专正式成立。6月7日“文学报”头版作了报道,称这是“全国第一个研究冯梦龙的地方学术团体”。
1984年11月9日,福建省作家协会召开“冯梦龙诞生410周年及入闽任寿宁知县350周年纪念会”,陈侣白主持会议。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厅厅长的许怀中教授和福建师大副校长、国学大师黄寿祺教授首先发言,他们从各个侧面分析和肯定了冯梦龙的历史贡献。“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凌,在大场合还是显得拘谨;他摊开经数次修改的讲稿,照本宣科地了《冯梦龙研究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的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学术界对冯梦龙“看缺点较多,肯定成就少”的问题。王凌提出:“过去对冯梦龙及其作品的研究,较多从考证角度出发,而较少进行总体研究,较少放在中国文学史中作纵的考察,较少放界文学史中作比较研究,因此,无法正确认识冯梦龙作品(特别是“三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王凌还提出:“研究冯梦龙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就必须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强调进行总体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我们不仅要从文学的角度,而且要从历史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冯梦龙思想及其作品同时代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地说明,何以冯梦龙的作品能在文学史上占居一席独特的地位。”当时的大潮已席卷全国,思想解放了“左”的,王凌这种尖锐鲜明的观点其实是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所以得到广泛赞同。郭风在纪念会上总结道:“冯梦龙有3点值得纪念:“第一,他编纂的‘三言’是中国最早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对后来短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次,冯梦龙是一位杰出的文艺评论家,他写了不少作品点评,见解深刻独特。第三,冯梦龙花甲之年到闽东任寿宁知县,为官,体察民情,写出了不朽的《寿宁待志》,为研究福建地方史提供了重要资料。”陈侣白将许怀中、黄寿褀和王凌3人的讲线期,并加“编者按”予以肯定。
经郭风推荐,在当时全国文坛有相当影响力的上海《文学报》于1984年11月15日全文刊登了王凌的文章,大标题改得平和一些:《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对冯梦龙研究的一点看法》。同样具有很高权威性的中国人民大学全国报刊资料复印中心,立即在《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年21期予以转载。1985年第3期《文学遗产》还发表署名文章《1984年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的新特点和新方法》,文中明确提及:“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1984年的研究和评论中,方的问题受到了重视……王凌提出‘研究冯梦龙要有一个大的突破!从方法上讲,必须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强调进行总体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
通过以上活动,全国有不少通俗文艺界人士知道福建研究冯梦龙开了先河,知道宁德有个“闽东冯梦龙研究会”,知道寿宁发现了《寿宁待志》。尤其是时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的工先生(他是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曾到福建省建阳等地寻觅过麻沙古版书籍),对推动冯梦龙研究十分热心。在他的热心牵线和大力支持下,作为全国通俗文艺研究最高学术团体的中国俗文学学会同意与宁德地区社科联、闽东冯梦龙研究会等联合主办“全国首次冯梦龙学术”。当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热门话题,宁德地委吕居永十分支持此事,地委领导李治礼(兼地区社科联)和地委宣传部郑仲腾部长等出任筹备组正副组长。寿宁县委陈锦福副等亲自参与清理冯梦龙遗址,建立冯梦龙纪念馆,先后请时任福建省委的项南题写“冯梦龙宦寿旧址”,请时任福建省省长的题写“冯梦龙纪念室”,并支持“寿宁县冯梦龙研究会”于1985年3月成立。
1985年10月8日至12日,全国首次冯梦龙学术于宁德——寿宁召开,李治礼致开幕词,工致闭幕词。中国社科院、江苏省社科院、福建省文联、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全国各地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大会,收到论文40多篇。此时,王凌已于1985年7月调任宁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积极参加了大会的各项具体筹备工作,但他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论文上。他认为,好的论文才是学术会议活力之本。他认为“三言”代表冯梦龙最高的文学成就,于是撰写了长篇论文《试论冯梦龙及‘三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在大会上了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并脱稿进行详尽的分析交流。他首先提出要对“三言”中的120篇作品进行总体研究,要“借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分析《醒世恒言》时采取的方法,即从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取材角度进行分类,我们姑且称之为‘取材分类法’。”那么便不难发现,其中以明朝为背景及实际反映明代生活的小说约占3/4,构成了“三言”的主流和精华。把这些作品与同期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比较便可发现,冯梦龙作品“可贵之处却在于,它第一次把以手工业者、小贩、小商人及其妻女为主的城市平民作为正面人物写入作品,人物如此众多,性格如此复杂丰富,生活面如此广阔,可以说是一部中世纪晚期我国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福建论坛》(该刊为双月刊)1986年2期采用了该文,并把题目改得较为平和一点:《“三言”为文学史提供了哪些新东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报刊资料复印中心立即于1986年第5期在《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全文转载,更为权威的《新华文摘》也于1986年第7期作了摘载。
也因为这篇文章,王凌有幸在大会上结交了许多前辈和同辈的朋友。工先生题词“冯梦龙研究大突破的先锋战士――赠给王凌同志”。黄寿祺先生为王凌题词:“祝您在冯梦龙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师范学院朱泽吉教授题词:“王凌同志对冯梦龙的精谌研究,使我受到很大,盼今后加强联系。”他回去后还一字一句董斯张为冯梦龙《宛转歌》写的序(此资料当时很难找到),寄到宁德供王凌学习参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袁行云先生题词:“力学不随流俗转,著书须及老年成。宁德冯梦龙学术上晤王凌同志书此之”。
王凌认为,一个学术会议,哪怕是一个论文很引人注目、开拓性很强的学术会议,如果开完会后主办方的组员各奔东西,不对学术会议加以总结、提炼和宣传,那也会行之不远。于是他主动承担撰写“学术综述”的任务,写成后分别征求专家学者的同意,最后以“冯研”的笔名,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5年第6期上刊发了《全国首次冯梦龙学术综述》。《中国俗文学学会信息》和《福建省作家通讯》等,同时刊载该文。旋即被中国人民大学全国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时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薛汕先生,在1986年5月召开的中国俗文学全国学术上,总结了1984年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两年来的学术研究,其中第二点就专门谈到以《全国首次冯梦龙学术综述》为代表的研究,他说:“这个《综述》是中国俗文学学会和其他九个单位联合发起,1985年10月8日在福建宁德召开的,就所发40多篇学术论文加以综述的。《综述》概括了:(1)如何评价冯梦龙; (2)如何开展冯梦龙研究的问题;(3)冯梦龙的生平和思想;(4)冯梦龙的著作。这是闽东冯梦龙研究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中国俗文学大师冯梦龙进行研究工作,热心所得来的。冯梦龙的著作,以前有着影响,以后的影响也不能低估。今天阅读的人既广泛又众多。进行研究,明确一些问题,有利于工作。”
陈侣白作为福建省作协秘书长一直关注着作为省作协会员、省作协理事、省文联委员王凌的创作和研究。他看到王凌已在省以刊发表了近30篇研究冯梦龙的论文并得到好评,便他结集出版。王凌起先一直犹豫,他在考虑这些东西有无出版价值。在陈侣白的多次鼓励下,王凌终于在1990年农历除夕那一天把文集初稿编完了。大年初一醒来,忽然一个题目跳入他的脑海中,书名似可定为《畸人·情种·七品官》,这既概括了冯梦龙一生的主要特点,又将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他把文稿送交陈侣白审阅;同时分别送给黄寿祺和许怀中,请他们写“序”。书稿送到黄寿祺先生那里,他一口答应写“序”。但当时他正准备赴美国进行学术访问,实在抽不出时间。等到1990年4月从美国访问归来,他又因出国过度劳累病倒了。在养病中,年迈的黄老始终没有忘记作“序”这件事。因为起不了床,他只能躺在病榻上,一边,一边由他的儿子黄高宪(时任福州师专)记录。最后“序言”全文由他本人审核定稿,并签上名字、时间(1990.4.29)和盖上印章。黄高宪同志把黄老的“序”及时寄给王凌,他一年后在给王凌的一封信中还回忆说:“先父病逝已一年多了,当时在病榻上尊者《序》文的情景,我仍记忆犹新。他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了,但他还强忍着病痛,为别人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他的毅力确是惊人的。”王凌读了此信不禁热泪盈眶,这也成为激励他毕生从事业余研究冯梦龙的巨大动力。黄老在《序》中回顾了自己在1984年福建省冯梦龙纪念会及1985年全国冯梦龙研究会上与王凌的来往,肯定了王凌提出的许多新观点,称自己“与他成了忘年之交”。“序”中最后说:“应该说,本书题名为《畸人·情种·七品官》相当新鲜,也较确切。冯梦龙一生中担任的最职,就是寿宁县令这样一个‘七品官’,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文学上。他是当时封建社会所不容纳的‘畸人’,又是感情十分真挚而炽烈的‘情种’,这两点正是他成为文学家的重要因素。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冯梦龙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一定会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以古鉴今、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来说,亦很有禆益。”
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的许怀中同志,也答应为王凌写序。他还专门为此事到寿宁县一趟,察看了冯梦龙遗址,再次审读了王凌书稿,于1990年7月28日这一天写完“序”的初稿。但就在这一天,黄寿祺先生因病去世了,许部长在“序”的最后说:“临别寿宁的前夜,我还读了黄寿祺先生的‘序’,我感到,许多重要的话,黄老都已写了……从寿宁回到榕城,刚下车到办公室便听到黄寿祺先生不幸逝世的,哀思填满心头。”“黄老的遗著和他对冯梦龙研究的言论,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上”。这些往事,更是永远记在王凌心中。
陈侣白亲自将王凌书稿及黄寿祺、许怀中的两篇“序”送到海峡文艺出版社,并声明,这是省作协正式推荐的书稿。但拖了一年,却没有丝毫动静。原来出版社要考虑“经济效益”,怕此类学术书籍没有销。王凌又不肯让公家出钱,只希望出版社作为正常书稿来严格审查,以决定是否出版。幸好当时省新华书店负责同志到宁德检查工作时,王凌请人为该书写个推荐稿,可登在省新华书店编印的《福建新书报》上,看看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增加订数。王凌马上照办,并附上时任全国副委员长周谷城先生题写的书名真迹(周老能题写书名,全靠《求是》副总编辑苏双碧先生推荐转邀) 。结果《福建新书报》1991年9月5日发出此条信息不到3个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和省新华书店就收到《畸人·情种·七品官》征订数1732册。这样.海峡文艺出版社就不会赔钱出书了。该书第一版马上付印,1992年3月出版了(茅林立为责任编辑,魏献忠为装帧设计)。
这是当时全国出版较早的一部冯梦龙研究专著,产生了广泛影响。陈侣白以《冯梦龙研究的一个突破――读〈畸人·情种·七品官〉》为题撰写论文,分别为《福建日报》和《福建学刊》采用。他还约请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齐裕焜为《畸人•情种•七品官》撰写评论,后以《冯梦龙研究的可喜收获》为题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发表。中新社记者梅子在《·海外版》发表署名文章:《做官不忘学术研究――王凌印象》。《福建作家企业家报》《福建日报·武夷山下》《福建侨报》等刊载黄寿祺为《畸人·情种·七品官》写的“序”。《文学报》、国际等发表了该书出版新闻。著名作家、评论家谢冕、邓刚、王文宝、林兴宅、杨如鹏等给王凌写信表示祝贺,这50多封信件一直珍藏在王凌身边。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于1992年12月开展“首届优秀作品”评选时,王凌的《畸人·情种·七品官》一书获得“理论表彰”。
1991年10月,作为全国通俗文学研究最高学术团体的中国俗文学学会,在冯梦龙的故乡苏州举办学术,宣告冯梦龙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文学报》1991年11月7日头版和《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分别作了突出报道。中国俗文学学会还在苏州召开会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任命周一良为主任,王凌等为副主任。刚刚出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的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吴组湘先生听取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的汇报后,对王凌的研究表示赞许。冯学研究泰斗容肇祖教授收到《畸人·情种·七品官》一书并认线日向王凌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你十年时间,多次多方面到各地系统地调查研究有关俗文学前驱冯梦龙的生平著作,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冯梦龙生平及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你这种对俗文学史的贡献和热间文学的,对繁荣发展我国文学将是深远的。”容肇祖亲笔题诗一首相赠:“吴歌越曲见情真,难得三言艺绝伦,自是文章千古事,沾毫细密宰官身。”加注:“王凌同志有关俗文学家冯梦龙的研究,成绩显著,属题。喜赋,请教正。一九九一年容肇祖年九十”。
1992年是大学《歌谣》周刊创刊及中国近代俗文学研究发端70周年,中国俗文学学会和大合于12月15日到17日在举办高规格的全国俗文学学术研讨会,系统总结70年来俗文学研究的历程和经验。王凌受托撰写《冯学研究七十年》。他首次提出“冯梦龙研究两次大突破论”:五四运动后出现了冯梦龙研究的第一次大突破,其标志是冯梦龙作品在湮没了数百年后重新在中国大量出版,容肇祖是当时发表研究集大成之作的泰斗;以来出现了第二次大突破,其标志是实事求是评价了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了贬低冯梦龙的错误倾向。王凌在大会上了这篇论文,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该论文收入由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主编的《中国俗文学七十年》一书,由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1月正式出版。在开会期间,王凌专程拜会了容肇祖、吴组缃、林庚(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等老前辈。容肇祖为王凌题词:“研究冯梦龙的后起之秀”。吴组缃为王凌题词:“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林庚教授为王凌题词:“俱怀逸兴壮思飞”。
十年“琐忆”就此打住,我们回到本文开头。2014年“福建寿宁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还实现了另一个重要突破,即第一次从廉政文化角度研究冯梦龙”。其后的2015年及2016年,又开始了从文化角度研究冯梦龙的新突破。福建学术界提出开展冯梦龙研究“1316”工程,引起全国重视。这“1”是指不断推动冯梦龙研究有一个大的突破。这“3” 是指先后在通俗文艺领域、廉政文化领域、文化领域推动冯梦龙研究取得突破并不断扩大战果。这“16” 是指提出要进一步解开冯梦龙一生的16个谜:即“身世之谜”、“入城之谜”、“科举之谜”、“青楼之谜”、“采风之谜”、“爱情之谜”、“转折之谜”、“社友之谜”、“编撰三言之谜”、“创作戏曲之谜”、“投身出版之谜”、“转而出仕之谜”、“四年寿宁之谜”、“八年退休之谜”、“反清复明之谜”、“魂归何处之谜”。指出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扎实的研究基础,以促进创作出真实感人、雅俗共赏的冯梦龙纪录片、电视剧和电影。“1316”工程的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希望我们的“琐忆”能推动当时更多的亲历者写出更多的回忆。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