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叫做赵德馨的退休老教授,89岁了,平日里还在修订自己的著作,在修订过程中,他要去回顾自己的研究论文。
老教授气不过,和擅自收录他100多篇论文的知网打起了官司。无一例外,他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
教授的学生、73岁的退休教授苏少之,也打赢了和知网的官司,不过他成功后,论文便被知网下架了。
作家陈应松最近也在准备起诉,知网收录了他三百多篇文章,如果他成功,不知道会不会被知网删论文。
看到这里,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过来点赞,一些呼“集体诉讼,告死他”,一些人“空手套白狼”,一些人“这就是垄断”……
“据报道,2010-2016,知网的报价涨幅高达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
而《中国经济史研究》这本刊物说这些论文自己付了稿酬,所以他们具有作品信息网络权授权及转授权。
实际上,很多刊物的须知的那句话,“作者如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书面说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小米的乱情人生
其实只要知网是在未经原作者许可的情况下,收录文章,提供阅读,付费下载,那么仍然是侵权的行为,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一旦你签了,就放弃了所有的,到时候你拿到的只是的稿费,或者拿不到,并让知网赚得盆满钵满。
具体而言,是为了解决论文写作中查找资料的问题,否则写出来的论文没文献综述,没创新性,只是重复或者抄袭前人的作品的话,对学术本身而言不啻是一场灾难。
这当然是好事,但知网逻辑下的查重做法,直到AI如此发展的今天,依然是,你和任何已有文字一模一样就是不行。
而且,经过了翟天临事件后,知网还加重了这种机械逻辑,导致每年答辩前,很多人本着最纯粹的心态问候翟天临。
“据报道,硕士学位论文查重价格基本在每篇750元以上,最高可达950元每篇,加急查重价格则为每篇1200元。”
但国家政策支持,加上同方的雄厚实力,不断地造就了知网在文献数据检索市场中的绝对领先地位。
“维普和万方的数据库价格都只是知网的零头,学校购买十年维普数据库使用权的费用还没有知网一年的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也是大学物理系教师的王明亮,借助大学的相关资源,办起了学术电子信息数据库。
一门心思钻研信息索引技术的王明亮将数据库运营地有声有色,并从学校里了出去,正式建立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社,不断收录起文献资料。
由于是国内第一家,电子社得到了国家立项的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系统工程,后来还得到国家级火炬计划和几大部门的大力支持……
可以说,由于国家的项目,教育系统的资源扶持,信息技术的领先,导致当时国内确实没有竞争对手。
于是,由于体量的差距,由于下载频率的差异,由于查重效果的差异(根据文献体量决定的),导致知网与其他平台地位越来越悬殊。
作为学者来说,只会求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海量的文献,所以,对他们来说,知网的使用更像上医院看病,它不是货比三家的购物。
在这段过程里,知网不是没有问题,实际上对知网的处罚年年都有,普通用户对于知网的投诉在裁判文书网里非常多。
以前没发表过Nature等期刊文章的作者以后要在发文章会越来越难,以前发表过期刊文章的作者再发文章相对简单不少。
“20年后,马斯克第一次登上火星,激动的泪流满面。结果转身一看,有一队穿着附中校服的学生正在登上返回舱。”
比看最全最新的付费论文更甚的是,他们在北极看雪景,在南非看犀牛,借助现场教学的方式了解“起源”的科学常识。
定睛一看,这些3岁就会潜水、10分钟就学会了骑单车的小小少年,都有一个复旦硕士老妈和博士老爸。
看看这些获论文的题目,试问,一般人怎么可能去北极、南极考察,还是北极罂粟?试问,一般人又怎么拿到翼龙骨骼结构进行分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