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海尔集团旗下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日日顺”)宣布终止已过会的上市流程。与此同时,海尔集团子公司海尔智家计划通过表决权委托的方式,将日日顺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紧接着的10月30日,海尔智家A股发布了2024年三季度财报,初步数据显示业绩似乎有所上扬。
市场观察人士分析指出,由于日日顺近半数收入依赖于关联交易,终止上市或许意味着母公司对其作为实体的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同时也可能是为了避免其可能的市场负面反馈对海尔智家造成不良影响。
正经社分析师深入解析三季报后发现,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尽管颇为努力,但海尔智家近年来表现出的疲态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其市场表现,正逐渐给人一种“赚钱愈发”的感觉。
事实上,即便张瑞敏已从海尔系的台前淡出,他作为创始人的影响依旧显著,波及整个海尔系,包括海尔智家。
2021年,张瑞敏卸任海尔集团董事局,结束了长达37年的直接领导生涯。然而,他仍然持有公司股份,并保留了海尔集团董事局名誉的身份,继续参与集团的例会。
初掌海尔之时,他就颁布了13条企业管理,其中的“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这条,至今仍被引为茶间笑谈。
“管理哲学大师”的身份标签,则是评价他海尔领导生涯时无法回避的部分。根据坊间的一个说法,这一标签最初可能源自外媒的报道。在那个年代,以“成大师”领衔的各大师备受大众的,张瑞敏的这一标签也深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时,各种“类心灵鸡汤”甚嚣尘上,也有好事者为张瑞敏整理了各种语录、管理哲学金句等,这些在网络上至今仍可见到。
张瑞敏还曾经有一篇颇具影响的稿。他在其中指出“人不成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立即要回报”,并就此展开了“穷人总想一夜暴富”的心态。
细细品味,这一观点似乎与后来的马云“996是”、董明珠“年轻人找工作不要把钱放在第一位”的言论颇有一脉相承之感。不过张瑞敏的言论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争议,这无疑是受到了不同时代背景和认知差异的影响。
不过,真正让张瑞敏及海尔打响第一炮的,还是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彼时,有用户反映冰箱存在质量问题,张瑞敏亲自到库房检查,发现有76台冰箱存在问题。
尽管工厂内部研究决定将这这些冰箱作为福利打折出售给员工,但张瑞敏反对,并毫不犹豫地亲自挥锤砸烂了问题冰箱。
正经社分析师还注意到,张瑞敏这一“砸”举,至今仍时常见诸于各的报道之中,甚至已经成为了经典商业案例。这与后来罗永浩类似的砸冰箱行为,异曲同工,都收获巨大的声望。
这一行为虽可能有作秀的成分,但也彰显了张瑞敏那与生俱来的敏锐营销嗅觉。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广告和营销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
后来的2001年,时任海尔集团常务副总裁的柴永森试图复刻这一经典,他在面前故意狠摔海尔手机,意在展示产品品质。然而这次仿效却效力有限,并未产生预期的广泛影响,海尔手机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平平无奇,2018年后就基本淡出了历史舞台。
张瑞敏以“砸冰箱”等举措传递出的品质,以及由此而生的竞争力一直为人所称道。然而,从种种迹象来看,承继了海尔集团家电业务的海尔智家,在维持和提升这两方面上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海尔智家经历了创立与早期发展、多元化与扩张、国际化推进、网络化与生态品牌建设等多个发展阶段,已拥有超过30年的上市历史,目前于A股和H股同时上市。作为海尔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其于2019年完成了从“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到“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的更名,此举标志着海尔智家从传统家电制造商向智慧家庭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回顾海尔智家的成长轨迹,日日顺终止上市,对其而言只是个“小插曲”。虽可能对海尔智家声望带来一定波动,但实质上对当前业绩影响有限。
根据2024年三季报,海尔智家在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029.71亿元,较去年同期略增2.17%;净利润达到154.36亿元,同比增长16.3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1.54亿,同比增长15.27%。三季度单季,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7.34亿元,同比增长13.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5.25亿元,同比增长9.9%。
2024年,海尔智家的营收增长率下滑的态势进一步加剧。其中,一季报同比增长6.01%,半年度同比增长率3.03%,三季度同比更是仅增长2.17%。而三季度单季,实现营收673.49亿元,同比增长甚至只有0.5%。
数据显示,海尔智家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率提升至7.47%,较去年同期的6.62%增长了12.84%。净利率逐步提升,这是优势。然而,在制造业领域内,净利率若低于8%,通常被视为一个相对较低的盈利水平,难以激发市场兴趣或投资热情。
回顾海尔智家2019年至2023年的数据,净利率徘徊在4.09%-6.35%之间,显示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智家2024年前三季度的负债率达到56.21%。这意味着,其当前业绩是在超过0.5倍的财务杠杆作用下取得的。
与此同时,海尔智家2024年前三季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4.14%,较上年同期的13.32%提升了0.82个百分点。然而,观察其近三年的年度ROE数据,我们发现从2021年的17.52%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16.74%,再到2023年的16.55%,呈现持续走弱的态势。
结合净利率、债务杠杆以及ROE等多方面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海尔智家的资本投资效率正在走低,盈利忧患隐隐浮现。
2024年前三季度,尽管其经营活动产生了138.76亿元的现金流量净额,但投资活动却消耗了120.60亿元的现金,同时筹资活动也导致了87.76亿元的现金净流出。显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已经无法覆盖投资与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最终,海尔智家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从期初的539.77亿元减少到期末的466.57亿元,净流出约73.21亿元。
这一现金流净额的减少,进一步凸显了海尔智家在资金运作上的压力,也侧面印证了海尔智家“挣钱是线
近年来,海尔智家施行了众多战略,包括国际化战略、智能化战略、高端战略、品牌战略等。但从数据反馈来看,这些战略主要起到了维持既有的作用,对于业绩增长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
公司主要产品白色家电属于耐用消费类产品,用户收入水平以及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将对产品购买意愿产生一定影响;宏观经济增幅放缓导致用户购买力下降,将对行业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房地产市场增幅放缓也削弱了市场需求,间接影响家电产品的终端销售。此外,行业竞争激烈、产品高度同质化、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众多因素叠加,对于公司的运营都带来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 2019年到2022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整体呈现下滑态势,其中2022年同比下降了5.2%,到了2023年弱增长1.7%。奥维云网2024年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为6144亿元,同比下滑0.2%。该机构进一步预测,2024年国内家电市场(不含3C)预计零售规模将达8298亿元,同比下滑2.7%。
在国际化布局上,海尔智家通过一系列收购动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海尔智家于2015年收购三洋电机公司的日本及东南亚白色家电业务,于2016年收购通用电气公司的家电业务,于2018年收购Fisher & Paykel公司,并于2019年收购Candy公司,2024 年完成开利商用制冷业务收购等。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海尔智家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10.3%、7.6%,成长性日趋减弱。到了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率进一步降到3.7%。
正经社分析师还发现,海尔智家的商誉规模和销售费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商誉方面,2021年至2023年逐年增长,分别高达218.27亿元、236.44亿元以及242.90亿元。2024年上半年略有回落,但依然高达240.40亿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