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读书日看了CCTV2对话节目《阅读点亮生命》,一年时间我大约利用工作之余完成了近500万字的阅读,并写下了上万字的书评。这一年时间,感觉自己有些成长和变化,坚持不懈地阅读功不可没。
今天晚上还有朋友微信我,说跟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到我,感觉我入错了行。我自己倒从来没有觉得,我认为这些兴趣爱好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这些书很多内容我可能完全没有明白,几百万字也许最后只是沉淀为几句话,甚至几个字,但是我们要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运用一二,则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变化。
在如此多的书籍中,我今天打算向大家推荐一本冯友兰老先生的经典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其实我最初一看到带有“哲学”字眼的书籍和文章都会敬而远之,觉得是自己的“慧根”无法触及的高度。早年工作经常去昆明,抗战时期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都到昆明避难讲学,冯友兰也是其中之一。通过一些阅读对冯友兰也有支离破碎的了解,但是一直不敢轻易尝试阅读他的作品。偶然机会在成都参加了历史学家马勇老师一次讲座《20世纪中国政治和知识分子的选择》,他讲到在西方的哲学界只承认中国在20世纪一个半哲学家,其中这一个就是冯友兰。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对冯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有次去书店,本来打算买其他书籍,不小心看到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旁边的广告“代言人”是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当时我觉得非常诧异,为什么一个他国总统推荐了一部中国已故学者的书籍,而且是60年前的一本书。这让我停下了脚步,打开一本翻看起来。这也许是注定的缘分,我无法停下阅读,当即决定要买回此书,一定要安排时间读完此书。
我大概花了一个月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也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写了很多读书心得,但是今天我不会分享我对此书的读后感,因为我觉得我的领悟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只想说一句:这本书可能是大多数国人错过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摘录了本书冯老先生的自序。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译文,书此志谢。
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宾夕凡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励,亦所感谢;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幕义先生..为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冯友兰
一九四七年六月于
宾夕凡尼亚大学
再引用这本书结束语结束此文:“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晶瑜荟萃CrystalJade(gh_d815f0a18dfb)
人类就是这个星球上最智慧的生命。关于明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天会使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Thesolecertaintyisthattomorrowwillsurpriseusall.(AlvinToffler)
这家伙曾经是个庞然大物,就像一栋楼,而现在却小巧玲珑,可以轻易拿在手里,装进裤兜;这家伙曾经反应很慢,就像Zootopia(疯狂动物城)里面的树懒,下一步棋需要半个小时,而现在它是名副其实的“闪电”,敏捷惊人。这家伙就是计算机。
其实我最初一看到带有“哲学”字眼的书籍和文章都会敬而远之,觉得是自己的“慧根”无法触及的高度。偶然机会在成都参加了历史学家马勇老师一次讲座他讲到在西方的哲学界只承认中国在20世纪一个半哲学家,其中这一个就是冯友兰。
在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有些拔高,概括不准。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拆掉思维里的墙》告诉我们该如何找到正确的“道”:永远关掉你的“受害者”思维模式,打开你的“受益者”模式,从每件事情、每个人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浪下,身边很多朋友都开始了创业之路,这本书对他们来说是有价值的。我也希望这本书可以传递给更多的人。于是那天夜里看完此书,我突发奇想,希望设计一游戏可以把这本书传递下去。于是我在朋友圈分享了如下的一段文字。
我在去年读了一本书,是一位日本经济学家三浦展写的《第4消费时代》,被誉为日本最流行的消费哲学圣经。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消费追求会越来越个性化,“充分发挥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我觉得这家店某种意义上带给我了一种这样的感觉。
我的历史老师曾讲有一种读书的境界: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比如一首五言绝句可能衍生出丰富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社会形态等等,使简单诗句意象丰满;而对于某些鸿篇巨著则需要提炼作者思想精华,提纲挈领,理清脉络,方可拨云见日,有所收获。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