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喝”多了,自然产生了免疫。加之早已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看到不同的人和事更理性平静了。不料在看了协和慧眼推荐的《相约星期二》之后,梁涛老师在老师中推荐的《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初读即让我爱不释手,有感而发。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TheFivePeopleYouMeetinHeaven)作者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视评论员米奇阿尔博姆(MitchAlbom),曾发表过畅销书《相约星期二》(TuesdaywithMorrie)、《一日重生》(ForOneMoreDay)、《来一点信仰》(HavealittleFaith)等作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讲述的是一位八旬老人爱迪(Eddie)的故事。爱迪是一位退伍老兵,在海滨游乐场“红宝石码头”负责设备维修,在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了从一部坠落的游乐车下面救出一个小女孩,不幸丧生。书中描述,当爱迪醒来时已经身处天堂,发现那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球上生活片段的交叠重现。爱迪在天堂里陆续遇见了五个人,这五个人中有他失去的亲人、熟人以及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逐一地向爱迪讲述和解释了他生活中似乎与他毫不相干的故事和联系。通过这些事件揭示出一个道理: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你无法将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分割开来,就像风和微风紧密相连一样。爱迪终于领悟,他在人世间自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其实就是他生命的价值所在。
最欣赏书中这句“当你牺牲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你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失去它。你不过将它传递给了另一个人。”(Sometimeswhenyousacrificesomethingprecious,you’renotreallylosingit.You’rejustpassingitontosomeoneelse.)。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回顾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历程,发现生命教育诸多,但死亡教育却十分缺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死亡意味着失去生命,是和恐惧、悲哀等一系列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的。临床工作中护理因疾病、意外死亡的病人时,家属在确认病人去世的一刹那,悲伤痛哭是人之常情,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作为医护人员,在抢救危重症病人时,病人好转意味着“成功”,病人离世意味着“失败”,尤其是新入职者常常会有强烈的挫败感甚至自责和内疚。
陈树先生在《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导读中所写“我们也许没有救孩子的荣幸,我们没有经历战争也没有钓过鱼,我们离天堂还远,但这些并不妨碍读读此书。当它是本闲书,可以消遣,可欣赏作者的细致与独到;当它是课本,可跟着走上一段,直到自己成了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智者。那五次相遇,如同五声寒山钟声。就当它是一次清夜扪心,一次大汗后的冲淋。”
现代医学尽管经历百年发展,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就,但却无法挽留每个人的生命,使得“治愈”是“有时”的,而绝不是无限的。刻在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的这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既神圣又质朴,他告诉医务人员要帮助和安慰患者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有时”治愈的现实。
陈树生先生写道:“天堂的事情比较遥远,我们在人间先爱起来吧。”
寂静的深夜里,提灯女神的身影温暖着每一个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不管在人间时曾经相见或是未见。护理工作关乎生与死,或许在某一微不足道的时刻,监护室的护士密切地查看患者的心电监护,助产士在产房承接新生命的诞生,临终关怀护士在安宁病房轻握弥留病人的双手。就在今年,我们的护理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了同伴的意外离世;在临床学习中第一次与医生与患者与患者家属,经历生死瞬间,体会生命的颤动,他们开始学习、了解生与死之间原本就是一个轮回,到时候,或许在天堂,生命中还有没有相约的遇见。
那么,让我们“在人间先爱起来吧,尊重生命,正视死亡”!
爱在人间,那是护士的职责。
注:没有相约的遇见--读《相约星期二》有感刊载于协和慧眼之雾里看花2015-8-25
吴丽萍老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护理系获医学学士学位,2006年、2013年分别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护理学专业)。
1996年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从事妇产科护理教学工作,现在职称为副教授。2015年取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主要研究方向是妇女保健。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