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哲学论文 > 正文

格物而后致知——关于“·无欲”展

类别:哲学论文 日期:2018-6-1 19:50:52 人气: 来源:

  【壹】 看似包罗万象的文化是一个社会和群体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三个要素:、载体和群体,包括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教、心理特征、标准、认知能力,以及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的一切的物化产品。 《马克思和世界文学》…

  看似包罗万象的文化是一个社会和群体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三个要素:、载体和群体,包括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教、心理特征、标准、认知能力,以及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的一切的物化产品。

  《马克思和世界文学》的作者柏拉威尔教授曾做过明确概括,他认为:马克思把主要用于经济学的术语也用在文学和其他艺术的历史上,如生产等。他把诗人也叫做“生产者”,把艺术品叫做“产品”,虽然是一种独特的、有别于其他种类的“产品”。马克思通过使用这样的术语告诉人们不要忘记把艺术放在其他社会关系的框架里来观察,特别是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手段的框架。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地、抽象地研究艺术,才有余暇观察艺术领域自身。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家特里伊格尔顿也认为:在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劳动分工和作为商品的产物的理解中,艺术尽管是附属的,但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产品具有价值,这种价值在未与主体相互作用时只是所谓的潜在的价值。“产品的价值实现”指的是:产品由观念、思想形态,通过物化或经由某种媒介对主体发生效用。产品的价值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物质产品比较,产品的价值实现具有不同的特征,而艺术家的工作正是要把握其规律和特征并促使其实现。

  1994年春,我曾经到参加一个主题为“艺术超越物质世界”的艺术活动,并制作了《灵魂之碑》的装置作品。这个作品用水冰冻成为中国石碑的形状,里面有用红土塑成的人形水在冷冻工厂里可以结成冰,冰又在烈日下化成水这实在是件毫无结果的事。从制作成形到融化消失的过程我付诸了全部精力,但在有缘的观者目睹了它从有到无之后,我的行为不再留下任何物质的痕迹占有这个世界上的物理空间。

  碑,是人类使过去的行为性的象征物,因之,通常使用最为坚固耐久的材料。而冰在大阴之处结成,在大阳之处消融。在阴与阳的矛盾中,我这才明白了:是看不见的,任何物化了的“产品”都是幻象,是摸不着的实在,它只能在人们的心灵中作为收藏。

  有人说,所有的产品都会贬值,因为旧的产品不贬值,新的产品就不会诞生好像说过:不破不利,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民间俗话说得更直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存在的真理投射到人的大脑里,成现实的形式,就成了产品。存在的真理就像一个善于女红的母亲,她不停地为孩子织绣缝纫新的衣裳,这新衣裳就是新的产品,引起人们的接收和喜爱,但原先的衣裳逐渐被冷落,就相当于旧的产品在贬值。贬值到了极点就废弃成为垃圾化实有为是产品的本来素质。

  如果此说有道理,我便更理解了“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文明建造中的“不露痕迹”,而民间艺术也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种超越物质功利的用白面煞费苦心捏出结构很复杂的花馍,摆完供便吃进肚子里去;泥土做的花老虎、泥泥狗,小孩玩够了便投进地里再化为泥土;求神还愿纸扎的彩楼,一把火化为灰烬它伴随创造者生命历程的全部直至进入坟墓中去,已经足矣。流芳百世的不是物化了的“作品”而是创造的。他们艺术品的,因为他们不想以此来证明他们为世界付出了很多很多。

  人类要和发展,首先要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因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

  和物质在不合拍而产生冲突时,总是处于受支配和被忽视的尴尬地位。这时候人们往往会觉得世界是不切实际的,在之眼中,在方面争取“伟大的成就”看上去离现实生活的改善无比遥远,而一心去追求表达的艺术家们被人普遍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另类”。世界如果没有艺术至少在表面上别无二致,而艺术缺少了世界的支持却难以为继。

  艺术总是在物质世界的“有”与“无”之间挣扎,应和着中国民间流行了若干年的一句俗话:“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谁也不能否认,物质产品生产是产品生产的基础。造型艺术作为人类的体现,向来都必须依附于某种物化的形式,有的,有的瞬间即逝;它向来不回避物质世界所能够提供的贫瘠与丰富而取之所需,又时刻规劝着人类容易失控的。

  在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唐君毅看来,文化所共有的病痛便是“人的物化”。本来,“人的物化”是近代文艺复兴以来文化所特有的病痛,此即人的生活的物化,以及、、科学等高度发展后所产生的“视人为物”的偏蔽。及至国门打开,文化矛盾冲突的展开,的、、科学等思想传入中国,并向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展开,这一方面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又引来了伦理重建的危机,感染上“人的物化”的病痛,更为可悲的是,还生发出自卑情结、媚外心理等病痛。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一切文化所发生的各种冲突矛盾,以及其不良效果所汇集的焦点。

  在这样的“人的物化”导致的矛盾汇集点上,在一个物质极端丰富的时代里,艺术作为人类体现的属性受到空前的挑衅。于是,有幸的艺术家们同时不幸,的“定力”在横流中往往显得脆弱。

  为此,唐氏提出“建立神灵之世界,即可以使我们不致只以物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为托命之所,即可以平衡我们之之物化自然化,而人文之趋向”,这不由让我们想到蔡元培当年“以艺术代替教”的文化改良提案。但是,化的模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事实上一直占领着主导地位,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也被当作检验中国传统本土哲学的标尺,于是,艺术越来越成为不同阶层或群体实用的“工具”或“武器”,它越发使得艺术作品性的纯度指数迅速滑落。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主流以学识品位为标识的文人艺术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文化艺术教育以“材质与技术”分别专业的科班中出身源源不断的职业画家,各自揣着“一技之长”全民所有制的工作岗位在“”刚刚结束的时候,曾经有人士惊叹:世界上由国家出钱养活专业艺术家最多的当属中国仿佛我们经历的莺歌燕舞背后不是一场的文化。

  人类自远古到如今其实从来没有间断在物质与之间入世、创世、出世的体验,也不断地向后来者讲述着自己的《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代大学者王阳明“格去,方能致知。”格林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以及普希金的叙事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些中都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基本需求的获取,甚至希望人们在最大限度上美满幸福地生活着,而不要贪得无厌。

  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格局是随着中国的逐步深入及至全面的过程中展开并形成的。从对艺术作品形式语言重要性的论证到样式多元化的出现,从艺术院校“油国版雕”的专业设置到“综合材料”教学课程的出现,从“装置”、“现成品”、“影像”等艺术形式到所谓“新艺术”的泛滥多元的必然趋势中也透露出 “没有什么物质与技术不可以用以艺术创造”的信息,也即强调了“物质与技术从属于表达”的新艺术。

  表达必然需要物质与技术的支持,但不为之所圄;表达需要有一个物态化的结果,但应是思想内涵的视觉化呈现;表达应有较广泛社会意义的有效性,但不是物品与技能的价值。

  以上絮絮叨叨的五段话语,是对这个展览主题的分析与思考,也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中有关技术、材料、媒介形式课程设置的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也多次和学生们聊起这样的话题。

  这个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学生的习作,目前我们的课程叫做“材料语言”,主要由张国龙老师担任课程指导。

  我们的老师很负责,既要学生了解与熟悉一种材料与技术的语言,又要求用这样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表达,这个表达不是一个“解词”或“造句”,而是一个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的篇章。

  我们的学生很努力,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作没有制作的空间制作在楼道、在室外、在水房、在不透气的地下室;缺乏资金的支持他们或省吃俭用、或拼体力、或利用废品旧货,他们回避了“奢华”,却千方百计争取最精彩最完美地实现自己的构想,用自己的心灵出潜在于物质内在的人格的多彩。

  在这之前,他们几乎都没有使用过这样的材料与制作技术,为了说出自己的想说的话,为了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与不同的材料与技术相遇并驾驭其作为基本语言,正在共同撰写着一部当代“大学”的“格物致知”。

  啊啊,致知在格物。请拭目以待吧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正心,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而后平天下。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中国亮点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