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期的《中国哲学史》写作由内田周平开其先河,松本文三郎和远藤隆吉确定了基本框架,而受到普遍好评的则是狩野直喜,无论从汉学角度还是从哲学角度看,他的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狩野直喜(1868—1947),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文科,既接受了严格的汉学训练,也学到了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后来还曾到留学。回国后,从1906年到1924年,他在京都大学主持中国哲学讲座。其《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京都大学期间的讲义,但迟至逝世后的1953年才面世。不同于松本文三郎“创作时代手掌纹路图解”、“训诂时代”、“扩张时代”或远藤隆吉“古代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世哲学”之类框架,狩野按时代的自然变迁,把中国哲学史分成“孔子以前”、“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和“清”五个时期,反映出他对按思想体系或按文明进步模式取舍材料的套保持。此书有两大看点,第一,专门设置了 《中国哲学史的材料——目录学》一章,可见他对资料审查评判的重视。第二,他特别推崇清代尤其是俞樾的学问,设立专门的章节详尽叙述清代的考据学。因此,狩野的学术被认为具有主义的特征,是一种“古典解释学”。这种学风既和日本强大的汉学传统相关,也是时代潮流变迁的反映。明治晚期,推崇怀疑,强调资料考证的学风首先在历史学界兴起,提倡者认为,无论运用何种理论,都不能曲解材料,而中国史的资料需要小心分析、谨慎判断的地方尤其多,某种程度上讲,清据学正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结论。狩野显然也受到这一风潮的影响,不过他并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例如,在其人其书的问题上,狩野直喜可能是学史上第一个对此问题做出系统研究的人,他评估现有各种结论后,最终认为,确有其人,《》其书的主要内容也是春秋晩期其人所写,但有后人修改增补的痕迹。例如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狩野考察了《史记》中《列传》、《孔子世家》和《高祖本纪》,认为用“县、乡、里”来描述出身地的人,书中只有三个,这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特殊。因此,狩野认为有其历史真实性。另外,有人说,如果和孔子是同时代人,到司马迁写《史记》时,孔子后代已有十三世,而只有八世。所以的存在不真实。狩野认为这并不奇怪,孔子后代都不长寿,五十岁以前就死了,而且系谱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兄弟相继。因此,这属于正常现象。
狩野的研究收集了当时可利用的所有材料,分析所有观点,考虑问题的所有方面,然后做出冷静的、客观的分析,得出权威结论。即便有人不同意,但不能说他的观点是随意的。狩野的研究也不完全偏重训诂考证,他指出中国哲学的研究必须汉唐训诂学 (派)和宋明性理学(派)并举,可见他对两者的态度是公平客观的。
狩野直喜的名著还有 《魏晋学术考》等,可以说他的学术实际上是日本汉学与哲学两大融合的产物,他是将训诂校勘和科学分析结合得比较好的学者。其研究对日本后来的学术界影响很大,著名的《》研究家武内义雄就是他的学生。由于他在京都大学时间长、学生多、影响大,因此他成为以主义闻名的京都学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今天京都大学的中国哲学研究以文献学、解释学为主要特色,正是狩野直喜的流风余绪。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