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西汉一大半领土的诸侯封国,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作为一个大统一国家的西汉王朝的发展,并且还有各自为政,分崩离析的可能。虽然汉武帝他爹汉景帝打赢了的战争,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当时汉武帝四处征求意见,怎么非常合理地来解决这个问题。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法思想为中心,杂以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在线测字打分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即会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通过,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曾走出,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很多,再教,一些再传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没见过他的面。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很多读书人都尊他为师。汉武帝继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的国相。
他治理江都国,主要是以《公羊》为指导,通过推究“自然灾异”、“运行错误”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时能关闭阳气,阴气,使天下雨;止雨时,能关闭阴气,阳气,使雨停止。在江都国,他这样做,从来都没出现误错。后来,他被废为中大夫。(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
汉武帝继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的问题。
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西汉王朝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峻法人民。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以峻法来加强,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封建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
上疏汉武帝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
这些主张,首先,打击豪强,加强中央的力量;其次,暂时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强了封建阶级,防止社会进一步,防止农民起义。董仲舒吸取秦教训,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的弊政,进行更化。
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阶级。他认为,峻法,给阶级带不来稳定的秩序,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主张用仁德代替。
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的基本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而不是理,以“德治”为主,“”为辅。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