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哥格格本届大会是世界哲学大会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作为基础学术架构,第一次将中国秩序中核心关注的、社群、自然、及传统作为核心议题,以“学以”为主题展开全方位的哲学研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此次大会将为此增设专场捐赠,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家。
从1900年的巴黎到2018年的,岁月的年轮铭记了一代代中国学人的奋进与求索,了中国哲学话语世界舞台的历史征程。历经百年沧桑的北大燕园,即将以其融贯的情怀,鸣奏和而不同的哲学交响。
“经济活动和进取的中心。”历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如是描述1900年的巴黎。彼时,万国博览会和第一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此举行,工业盛会和思想盛宴交相辉映。
第一届世界哲学大会由国际哲学界知名学者发起,亨利·伯格森、保罗·纳托普、亨利·彭加勒、伯兰特·罗素、格奥尔格·齐美尔等著名哲学家云集,哲学诸领域的全球性对话由此启幕。但很长一段时期,世界哲学大会上鲜有中国学者的身影。
这个拥有悠久哲学传统、塑造了古老文明的东方国度,却在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陷入彷徨,几近崩溃。
“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经过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艰辛探索,中国先进知识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要用新的哲学对大众进行思想启蒙。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1912年,大学文科哲学门创立,中国现代哲学自此发端。
李大钊开设了唯物史观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课程,胡适、冯友兰、张岱年开辟了创建中国哲学学科的不同研究模式,蔡元培不遗余力美育,杜威、罗素等应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哲学构成的中国现代哲学学术版图从此奠基。“北大的哲学传统,一开始就是的、包容的,同时又植根于中华文明。”大学校长林建华说。
1934年,冯友兰应邀出席赴布拉格参加第八届世界哲学大会,在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中,他向国外同行描绘了中国哲学研究现状,并讲道:“第一阶段的们基本上只有兴趣以旧释新,而我们现在则也有兴趣以新释旧。第二阶段的只有兴趣指出东的不同,而我们现在则有兴趣看出东方之间所同。”
“在这届大会上,冯先生了当时中国学界存在的‘全盘西化’和‘古史辨派’两种,明确了哲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并在面前表明‘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哲学研究立场。”重新翻阅这篇在中外哲学交流史上颇具影响的文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仍为其气势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哲学大会中断,直到1948年才得以再次举行。同年,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成立,作为全球最高层级的非性世界哲学组织,每5年定期召开一次世界哲学大会成为其主要活动之一。
1978年,中华大地,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一篇哲学文章石破天惊,发出震撼的时代先声。随后,迎来学术成长的春天,中外学术交流的大门由此打开。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次组团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在举行的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大会闭幕式上,致辞后专门请中国哲学家汝信发言。汝信的简短积极、热情,界哲学大会上初次展露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哲学家的真诚形象。”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姚介厚回忆。
此后,历届世界哲学大会都活跃着中国学者的身影。1988年起,邢贲思、姚介厚、谢地坤等相继当选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指导委员会委员。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担任大会分组会议。2013年,中文成为世界哲学大会的永久性工作语言。
2013年,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结束后,在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上,经过一番激烈陈述、、质询、反驳,大学在与巴西哲学协会的竞争中胜出,获得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主办权。
人,无疑是东哲学家追问内心、寻求知识、展开思索的原初起点;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致力于开拓人的多重维度,探究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最终确定为“学以”。
“‘学以’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认知,也是行为。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是一个网络的中心点,也是另一个中心点的组成部分。学,必然牵涉他者,如家庭、群体、民族、社会、国家、。从生物人到文化人、文明人、人、经济人、生态人等等,包括各种人物角色的转换,人始终处在和、塑造和被塑造的变化过程之中。”中国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大学教授杜维明这样解释大会主题。
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在细数历届大会主题后发现,自第十八届世界哲学大会起,大会均围绕“人”的问题展开对话。“这体现了世界哲学大会对哲学本质的彰显。哲学重点关注两个维度,求真和求善,而求善正是围绕人进行的。在这一意义上,确定‘学以’作为这届大会主题,是对传统的延续。”韩庆祥说。
“‘学以’是儒学的精髓。”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指出,“十分关注人之为人的问题。儒学是修己安人之学,人禽之辨是其逻辑起点,孔子对大学之道、志于道、志于学的反复强调,也是着眼于人的培养。”
在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程序委员会中方委员、山西大学教授江怡看来,“学以”,既有浓郁的中国哲学色彩,也是一个哲学交流互鉴的线个分主题,、社群、自然、和传统,都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都充分表达了哲学的时代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每种文化、文明都到现代性问题的挑战,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培育人性”等面向人类、面向时代、面向哲学、面向生活的命题,摆在哲学家面前。
“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而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动物,是一个亟待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认为,思考各种文明对此问题的不同思和可能性贡献,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在相互和学习中推进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很重要性,也很迫切。
“我们是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我们的学术实践必须反映这个现实。‘学以’这个主题,恰当地表达了我们对于相互学习的承诺,道出了我们为整个世界的进步、和平及和谐而一起发展共同人性的意愿。”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德莫特·莫兰教授说。
“学以”,凝聚着穿越古今的智慧。以此为主题的哲学盛会,既为了回归到“人”以反思文明历程,更为了从“人”出发展望未来发展。
5场全体大会报告、10场专题会议报告、7场捐赠、99个分组会议以及其他116场特邀会议、156场圆桌会议、98场协会会议、160场学生会议。翻看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议程,一串串数字令人振奋,规模空前。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哲学家代表及哲学爱好者将前来参加大会,大会共收到论文5000多篇。
“这是迄今为止历届世界哲学大会中最大、最丰富和最多样的哲学议程。”德莫特·莫兰极为赞赏,“所有形式的哲学都被囊括其中:不仅有那些传统意义上在希腊、印度、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中国的伟大思想体系中的哲学,还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原住文化哲学、世界大同哲学以及在边缘处的哲学。这体现了一种超越以传统范畴为核心的狭隘的式哲学进的真正尝试。”
担任“哲学和大众文化”分组会议并参与特邀会议“东亚的审美意识”讨论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悦笛发现,这届大会的中国元素明显增多。“这不只是因为在中国举办,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哲学家研究实力整体提升,话语权不断增强。”
环顾国际哲学界,不难发现,中国哲学家的研究工作正逐渐受到重视。杜维明的“人文主义”、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等原创性理论渐成全球哲学话语;邱仁、杨国荣荣膺国际哲学学会(IIP)院士,后者又于2013年当选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不少中国学者成为国际顶尖期刊编委,以非形式逻辑和论辩理论领域的顶尖《论证》为例,其19位编委中就有熊明辉和吴鹏2名中国学者。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离开中国在哲学、文化以及方面难以估量的文化和理论遗产,哲学就是有缺陷的。国际哲学共同体完全应该对中国哲学在古代、近代和当代思想中的贡献给予应有的价值认可,并在其学术研究和学术任务中,凸显它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相关性。”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秘书长卢卡·斯卡兰提诺说,“我们可以合理地预测大会的部分:中国和其他国家学术伙伴关系的总体规模将会显著变化,世界哲学团体的内在地缘结构将彻底转变!”
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前来参会的哲学家,期待能在理解中国哲学的过程中倾听中国声音,了解中国故事。
“大会让参与者有机会了解他们的中国同行在做什么,也让中国同行了解其他国家的同行在做什么,彼此间有机会在未来建立新的合作。”土耳其哲学协会、马尔提普大学教授伊约娜·库苏拉蒂说。尼日利亚韦兰研究院T.奥克雷表示:“中国提升了十几亿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我希望窥探中国发展奇迹的奥秘。至于中国哲学,我希望我的访问能激发我更多的学习热情,帮助我更深入地去探究其蕴含的古代宝藏与现代视野。”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运用中国哲学智慧把脉当今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的典型代表,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哲学伟力。这一重要,多次载合国决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哲学话语的认可。”韩庆祥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本届世界哲学大会为契机,中国哲学必定会在交流互鉴中成熟,辉煌!”(记者 王琎 晋浩天 天)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