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哲学论文 > 正文

全部

类别:哲学论文 日期:2023-10-15 14:59:15 人气: 来源:

  随着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对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重视。在文学界,老年人的写作现象也呈现出较强的趋势。近日“新时代银发写作研讨会”在湛江科技学院文化传媒学院举行。“银发写作”的概念,由文化传媒学院吴晓棠教授和曾葵芬副教授等人首创提出,经过曾葵芬、吴晓棠、唐晓燕、骆正军“银发写作”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已发表系列研究论文。本报特刊发一文,希望推动对银发写作的深度考量和广度研究。

  新时代的中国“银发写作”已呈强劲势头,这是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写作力量,亟待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我们提出“银发写作”概念,专指老年人群体的文学创作,可以书写老年,也可以是其他主题的写作。确切地说,就是以老年人为经验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创作,表达生命的体验和情感,反映时代和历史的变迁。

  本文中所讨论的“银发写作”特指新时代60岁以上人群的写作,包括职业作家的写作,也包括非职业作家的写作。如王蒙先生,81岁因《这边风景》斩获茅盾文学,85岁时凭借作品《恋》获得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荣誉,同年(2019年9月17日)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86岁时出版长篇小说《笑的风》又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2018年适逢40周年,老年作家徐怀中、王蒙、蒋子龙、刘心武获“四十周年特别贡献”。2019年,78岁蒋子龙的《暗夜》获得第十八届百花文学短篇小说,81岁(2021年)时出版《世笔记》入选作家出版社公布“2021年度好书”。2019年,104岁的马识途老先生,出版了18卷的《马识途文集》,2021年,106岁时又出版了首部甲骨文著作《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同时推出一部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已逾80高龄,从2015年进入养老院的五年里,写出了三本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约250万字;还有莫言、梁晓声、刘震云、贾平凹、谌容、阿来、迟子建、叶辛、毕飞宇、余华、格非等等这些著名作家,他们步入老年后依然笔耕不辍,不断探索最大可能性的文学空间,甚至取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文学成就。非职业作家的写作力量也不容忽视,很多离退休人员、老教师等的业余写作深受好评。

  “银发”作家们,经历了人生的境遇与岁月的积淀,“到了老年,就完全静下来,既沉浸其中,又跳出来,进行有距离的、更高层面的追问和思考。”“银发写作”群体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他们的创作,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呈现出独特的特色与时代特点,人生,生活,表达了深广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注。

  正能量是银发写作的主旋律,读来令人感慨不已,荡气回肠。著名作家徐怀中一直以来用独特的眼光观照战斗岁月,他以清新俊朗的审美风格和内外兼修的文化素养引领着军事故事向军人文学融合转型的创作征程。《西线轶事》是我国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奠基之作、扛鼎之作。2019年8月,79岁的他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的《牵风记》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描写宏大严肃的战争,探寻战火中的爱恋与人性。

  孔令贤的报告文学《“难民村”的时代脚印》对准基层,关注和思考农民脱贫问题,告诉读者,只要有党组织的力量,脱贫、致富完全可以实现。散文集《孔令贤散文选集》中满溢着浓浓的故乡情,体现了浓浓的爱乡情切。

  著名作家残雪之母李茵晚年凭借回忆创作《永州旧事》,语言质朴无华,却带有生命和灵魂的本色,乡土与市井的韵味,为永州古城留下了可以记忆的符号。

  什么是青春?青春就是昂扬向上、永不满足、持续探索、不断创新,“银发”写作者们活出了青春的底色,作品中体现了青春的凌云壮志,表达了对爱情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华文作家董鼎山(1922年生)到了晚年,写作进入佳境,直到93岁才宣布封笔,他说:“如今我年过90,还是如此一股孩子心情。”92岁高龄时出版《纽约客随感录》,在序言里仍壮志豪言“不一定是我最后一本文集”。人老心不老的青春力量推动老人持续写作。

  被铁凝称为“高龄少年”的老作家王蒙,始终澎湃,《恋》(2019年)、《笑的风》(2020年)主题仍不离爱情,“王蒙老矣,写起爱情故事来仍然出生入死。王蒙衰乎?写起恋爱来有自己的观察体贴。”

  96岁海外著名华人散文作家王鼎钧《江河旋律》通过“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感叹“人生似江河奔流,悲喜皆为序曲;纵使失格,爱与美仍是智慧。”在《爱情意识流》中,以睿智的语言,淋漓尽致地爱情的真谛,流露出对当代青年恋爱状态的钦羡,体现了的爱情意识。

  人到老年,必然大不一样。银发群体已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此时已经心态平和,大多能坦然面对一切,在回首往事中抒发着人生的情思。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体现了智者的智慧,对人的关注和对智者的,淡定从容,致远。

  蒋子龙的《世笔记》记录了一幅幅人生世相,形象而直观地展示了近50年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推崇向上、向善、向美,展示了深厚的情怀,表达了忧愤深广的悲悯情怀。

  马识途的《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是老人一生经历的浓缩,充满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著名作家叶辛在《客过亭》平静地讲述着老知青的人生感受,表达那一代人对人生、爱情、历史、社会的诘问。同时,文中回荡着“山坡是主人是客”的俗谚,充分表达着对人类赖以的大自然的。

  对老年人的独特通过银发作家的文字呈现出来,比通过中青年作家的表达更为深刻,更贴近对老年人“生命”和层面的理解。作家周大新出版长篇《天黑得很慢》,被誉为“中国首部关注老龄社会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的视角,反映了当下老年人的养老、患病、黄昏恋、亲子关系等问题,剖析老年人的“生命”内涵。

  老龄化社会来临,各类老年问题逐渐成为被书写的对象。老年人的作品和书写老年的作品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银发写作”的勃兴是新时代的产物,更是老龄社会长寿时代的产物。

  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的人普遍长寿。陈东升认为长寿时代人人带病长期将成为常态,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将从“传统的消费者”转变为“长寿经济的生产者”。“银发写作”群应“长寿时代”而生,成为新时代一支强有力的老年力量,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余热。

  如老年大学的,为老年人读书写作提供了写作。而新科技手段的助力,各类老年网站的建立,更为热衷写作的银发写作者提供了便利。

  老年人多写作既健脑又健心,对事物的看法也独出心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辨识能力。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故写作一定要用心投入。在写作过程中,促使人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因为有了寄托,心灵不再。科学证明,预防老年痴呆症,就是多做益智健脑的事情,提高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写作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城市的故事》的作者,英国作家约翰·里德也曾说过,写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活动,能帮助人们更清晰地思考,增强学习能力,还能缓解负面情绪。杨绛笃信“读书可以帮助我思索”,成为中国的长寿作家。王蒙曾经说过:“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不少事,也可以少做一点,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分析,多一点真理的寻觅……”

  写作中的老人英姿勃发,抖擞。尽管银发老人身体大不如从前,但能在写作中得到和快乐,因为写作赋予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尽管写作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生命的厚度。总之,写作让身体和灵魂都在上,人生过得丰盈饱满。这也是银发作家中出现了很多高龄作家的原因,如马识途、王蒙等著名作家即是典型代表。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需求日渐提升,老年读者群增多,因为“同辈效应”,他们更喜欢读同龄人的作品,老年人自己写的文学在老年群体中更受欢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银发写作”的发展。中青年创作的老年文学“代言体”书写中,老人属于客体化的对象,作品中虽表达了人文关怀,但仍是浮于表面,对老年人的关注属于外部层面的,很少深入到老年的层面。对老人的书写,不仅仅是生活层面、社会层面的书写,更应深入到对老年人的“生命”及其状态关注。“银发”写作者能更深程度地挖掘老人主体性空间,更容易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潜意识领域,从层面剖析老人群体的生命形态,把老年人当作“生命”本身来写,深掘层面及的书写,探讨其人格面貌和旨归,上升到生命哲学的空间,人本哲学的高度。

  就算有一些职业作家写得不够深度的作品,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他们“结合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写了些记事式的短文,从文学角度看,没什么价值可言,但基于应抓紧有生之年留下点个人旅程足迹的认识,将短文整理成册,供亲朋好友茶余饭后闲读消遣,留个纪念。”

  总之,“银发写作”现象在新时代已经呈现雨后春笋之势,只是尚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新时代“银发写作”现象的勃兴表现在与国家的养老政策相互应和,对于新时代中国养老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银发写作”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将促使社会进一步关注老年群体,让社会更加敬老爱老、知老懂老,关心人生终点,关注生命的最后意义。(曾葵芬 吴晓棠)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的历史,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以习思想和总体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

  习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的耕地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中国亮点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