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环境保护人士在美国纽约的投资银行门外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呼吁银行投资可再生能源发展。新华社发
2016年8月26日,世界最大潮流发电站——浙江舟山联合动能新能源LHD林东潮流能发电机组的电能通过电缆输入国家电网,成功试并网。新华社发
引领能源变革改善投资环境
赵勇强
在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压力增加、经济和就业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绿色能源和绿色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G20自金融危机以来的重要议题。G20杭州峰会,是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之后召开的首届G20峰会,也是中国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后的最高级别峰会,积极推动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发展和绿色经济增长。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分析,G20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占比高达80%。虽然各国国情和各自发展阶段不同,G20成员普遍认为可再生能源对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落实《巴黎协定》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国家都已制定了中长期可再生能源电力或消费量比重目标。2016年6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的G20能源部长会议致力于在G20框架内并推动更大范围能源合作、应对能源环境挑战,通过了G20能源部长会议《北京公报》以及《G20可再生能源自愿行动计划》等文件,鼓励成员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领域的投资,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进一步彰显了G20以行动引领和推动全球能源变革的决心。
全面发展可再生能源,必须着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各国电力、交通和建筑部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加快储能、电动汽车和现代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供热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和部署,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及能源系统一体化。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巨大的挑战,G20成员应在G20框架内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知识共享、能力建设、技术研发、融资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IRENA研究显示,若要在2030年前实现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翻一番,需要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规模增加至1.3万亿美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6年初的投资者气候风险峰会上也呼吁“2020年前将清洁能源的投资规模扩大一倍”。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仍然面临障碍。
G20能源部长会议提出,各国为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营造更好的环境,鼓励全球和区域性金融机构、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投资。G20可持续能源工作组应与G20投资和基础设施、贸易和投资以及绿色金融等工作小组、私营部门加强合作推动。
“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世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是未来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地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这些国家都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较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动该地区新能源投资建设和开发利用具有广阔前景和重大影响。2016年G20能源部长会议同意将助力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规划以及农村电气化领域的能力建设作为优先级任务,使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先进、高效、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应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基础设施投资,解决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亚太地区数亿人的用电问题,到2030年要确保普及负担得起、可靠的现代能源服务。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方,我国可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新能源技术、产业链和投资贸易合作,既有利于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加快能源绿色转型,也有利于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
加强产业创新降低转型成本
秦海岩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当前世界公认的最清洁、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成为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性举措,目前有超过160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配套政策。在G20成员中,以发展可再生能源为支点,推动传统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在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5年,全球20大经济体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达到8%,传统工业国家走在了前列,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超过19%,德国的目标和成就令全世界瞩目,是占比最高的国家,达到36%。按照规划,已宣布弃核的德国将在2050年实现能源供应全部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同时将二氧化碳排放减少80%。德国的实践证明,电力消费大国也可以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甚至是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电力。G20中的发展中国家将发展低碳绿色经济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印度和巴西都备受瞩目。
近十年,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依靠规模化市场拉动,实现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跨越,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了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并且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主动融入智能制造理念,带动基础制造业不断提升。在风电技术和太阳能发电技术方面,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有效地降低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为世界各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创新。创新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使风电和光伏发电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与传统火电价格相竞争,可再生能源显现出成为替代能源和主流能源的潜力。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早期得益于先行者的贡献和支持,在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商业模式和产业政策创新等方面,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很多帮助和借鉴。未来的全球能源合作,既要融合全球智慧和经验,又要把重心放在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取得较大进展的国家应为其他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支持发展中经济体的能力建设,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推进产品应用、商业及投融资模式的创新,降低能源转型成本。
具体而言,在G20框架内,各国可以从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标准互认、推动可再生能源产品成本下降、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机制等方面,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并能够在各国际组织中协调一致行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绿色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各国应携手并进,积极推动能源领域改革创新,深入探索转型之路。
(作者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落实《巴黎协定》实现协调发展
陈勇
《巴黎协定》,25年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类面对生存危机之必然抉择。从广义上讲,它标志着世界正步入后化石能源时代。目前,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和欧盟签署该《协定》,20多个国家已完成参加协定的其相关法律程序,正式递交加入申请书。可以预测,《巴黎协定》在不久的将来会正式生效。
然而,众所周知,世界仍约有12亿无电人口,其中95%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17个目标之一即为实现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旨在解决能源普及与发展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是能否有效落实《巴黎协定》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能源转型所面临的一个关键课题。
自本世纪以来,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陆地风力发电,随着技术日益成熟、成本急剧下降、市场多元化,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IRENA的统计数据,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了20亿千瓦,满足全世界1/4的电量需求。过去连续两年,正是因为全球新增电量需求基本上由可再生能源来满足,能源领域碳排放第一次实现零增长。在提供现代能源普及率方面,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已远远超过化石能源,因此,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采用其来为无电或缺电地区提供现代能源服务。可见,可再生能源为解决能源—环境—发展的协调统一提供了途径。
那么,《巴黎协定》生效之后可再生能源发展态势如何?总体上来看,有三方面因素将会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达成的政治共识和减排目标能否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转化为强化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具体行动。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提升迅速,尤其是越来越多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项目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挑战传统能源。但是,由于对化石能源的巨额补贴与外部性的忽略,以及发展的驱动力各国侧重不同,造成很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不稳,投资者信心忽高忽低。
《巴黎协定》传递了一个非常积极的政治信号。可以预测,在《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全球范围内,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会更加趋于稳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会逐步完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政策风险会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减少,其应用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其次,如何能够通过开放、共赢、长久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快加深各国之间的技术研发协作,共同开发出符合各种地理环境和国情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结合《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能否跨越化石能源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利用《巴黎协定》生效之后的各项资源,迅速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合作,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低碳智能的能源体系。
最后,最关键的是人的观念将会随《巴黎协定》逐步深入落实而发生根本性转变,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经济所代表的将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对未来的选择。当这种观念成为主流,化石能源将真正面临终结。
从落实《巴黎协定》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角度来看,只有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满足新增能源需求,使其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占有较高比例,《巴黎协定》中的温控目标和人人享有清洁而可靠能源这一发展目标才会实现。
G20如何引领世界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将决定能源领域占全球碳排放的2/3这一现实何时成为历史。
(作者为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亚洲项目总协调官)
《人民日报》(2016年09月30日22版)
(责编:白宇)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