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后园浅谈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

类别:经济论文 日期:2023-10-15 22:16:20 人气: 来源:

  农业是立国之本。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十二年增长,但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量;此外,为了追求更高的粮食产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普遍现象,滋生出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我国农业目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比较低下。本文从农业生产率、生态效率、信息化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方面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期望为我国的农业经济提供思和方向。

  农业是强国之基,是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2017年2月5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充分体现了对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遇到了诸多发展问题和挑战。对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对于解决粮食需求与农业污染之间的矛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据统计,我国有近3/4的人口居住在农村;2005年,我国乡村人口为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6%。尽管农业生产劳动力充足,但是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农技人员占比较低,70%的农业新技术在我国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业经济整体呈现出劳动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结构不优化、生产方式不科学、劳动手段不先进等态势。

  虽然我国已基本实现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但实际上每年仍面临近30%的农产品缺口。自2009年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停止增长,同比下降0.8%。粮食缺口与粮食增产止步的双重压力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对粮食增产需求的迫切性,使我国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我国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着生态和资源约束。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粮食“十二连增”是以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生态不断恶化为代价的,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中国农业生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大范围使用农药化肥,增长的粮食产量在特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与人口的矛盾,但是随之而来的农业污染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又严重了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

  我国的农业经济依然进行着较为传统的生产模式。虽然单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仍面临着生产效率不高的困境,据统计,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仅有美国和日本的1%。而且随着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者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业人力成本增加,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也水涨船高,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有限的可耕种的良性土地不断被其他用地所侵占。这种情况下要避免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只能寻求单位面积内更高的产量,而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很难达到。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态各个要素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比如,在土地资源方面,本来我国人均耕地就少,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25%,而且正在以每年3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减,与此相对的是,人口以每年1700万的速度递增,耕地的减少与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在水资源方面,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且地域分布极为不平衡,并且目前我国水体污染问题严峻,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绿植方面,我国绿植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9%,并且面临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等问题;在渔业养殖方面,江河湖海生态日趋恶化,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群受到严重损害,渔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问题加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严峻性,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和人力进行施肥和撒药。为了获得农作物的高产量,农民往往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严重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而在以精准农业等为特点的全新农业管理模式中,所有农作物的施肥、喷药、用水都由程序精准控制,不但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还能够使化肥、农药的使用得到科学控制,实现农产品质量为先、总量丰硕的目标。

  如今蓬勃发展的信息新技术,给传统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所获的数据也仅限科学研究,距离真正的农业信息化生产具有较大差距。此外,尽管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基于大数据的农业生产管理产品,但数据不共享、控制不智能等问题突出,难以大范围普及、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对于农业生产专家现场技术指导的依赖程度很高,但即使是在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农忙时节,田间地头依然难觅他们的踪影。目前,我国农技服务人员普遍不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仅有50万人,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技人员仅有6.6人,平均每466.7公顷耕地仅有一名专门农技人员,每7000头牲畜拥有一名兽医,每15.3公顷草地拥有一名牧业技术人员。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现代化的,在农技人员匮乏且后续乏人的之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有限的农业生产专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就成了当务之急,燃眉之需。

  与农技专家匮乏相对的是我国农业人才的浪费。过去,我国对“三农”问题不够重视,设施建设和配套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差;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尚未意识到科学耕种的高效性和重要性,因此农业技术人员的地位也低、得不到重视,导致培养的农技人员大量流失。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院校共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其中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在农业第一线万人,农业人才浪费严重。我国应当审视这个问题,认清农村技术人才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加大对一线农技人员的扶持,以确保更多的技术人才服务于农业。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主要依赖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或组织农业生产者进行临时的农业技术培训。而在农技推广人员匮乏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指导的效率非常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开始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远程的农业生产指导,然而这种形式的指导仅是减少了农技人员到现场的时间,对于指导效率的提升非常有限。同时,远程指导仅仅通过照片、视频、语音等进行诊断、指导,存在信息采集不完全、信息传递有误差等隐患。

  在农村,大多数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难以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从业人员高水平素质的需求。其次,基层和在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缺少接受继续教育,多年得不到知识更新的培训,容易与最新技术和科技脱节。尽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但现阶段我国在农村职业教育规划上仍缺乏明确的计划和组织体系,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农业经济转型的必经之;只有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发掘农村人力资源潜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社会稳定、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严峻、农业生态要素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生态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低、农技服务人员匮乏、农业人才浪费严重、农技服务模式单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等问题。和研究机构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精准农业实施经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信息化水平,从而解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困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中国亮点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