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制论文 > 正文

如何加强大学生观念

类别:法制论文 日期:2018-4-28 0:09:56 人气: 来源:

  大学生观念的培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国家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一些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不强、法律运用能力不足,鉴于此,大学生观念的提高可从“知行合一”教育的树立、“三个并重”教育机制的构建和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三个方面着手。

  【摘要】大学生观念的培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国家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一些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不强、法律运用能力不足,鉴于此,大学生观念的提高可从“知行合一”教育的树立、“三个并重”教育机制的构建和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三个方面着手。

  大学生观念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核心。实现依国的关键要素是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全体素养的普遍提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大学生观念和素养关系着依国基本方略和建设国家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强大学生的观念的培育,能够为我国未来工作打下的基础。当前,一些在校大学生的观念薄弱,观念教育亟待加强。

  大学生观念缺乏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知识欠缺。二是法律意识不强。大学生对于身边发生的相关法律事件度低,反映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三是法律运用能力不足。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也较为缺乏,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生观念淡薄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正如勒内达维德所言:“立法者可以大笔一挥,取消某种制度,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和看法。”传统的“德主法辅”的仁治观、“以言代法”的等级观、“以讼为耻”的避讼观、“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观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观念的形成。个别学生甚至认为人情于法律之上。

  二是高校缺乏相应的教育。首先,观念教育陈旧,一些高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教育,在观念上并未给予教育足够的重视,教育观念的落后也导致了相关教育课程欠缺合,课程设置少;其次,知识产权法律教育实践性不强,大学生不能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现象联系起来,很难使大学生的观念有所提升。

  三是大学生功利心愈发显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也变得有些急功近利。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律相关课程在评优、保送研究生、就业等方面无用武之地,所以大学生不愿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更遑论在实践中运用。

  美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美国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并要求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的服务和实践,尽到一个的责任。美国学校实施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课程教育。美国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美国法律并能够熟练运用,且美国大部分州已经把教育纳入小学课程,大多数的州用法律明确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美国教育。不仅如此,各个学校同时开设多门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形成了教育体系。二是社会参与,主要是邀请知名人士举办,对著名案例进行模拟,并且鼓励学生走入社区,面对真实情景,接触相关的法律人员。

  日本的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双重影响,成为融传统和现代教育于一体的混合体。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资产阶级议会制和日本君主立宪制国体教育的混合。在日本,一个人从出生进入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的初浅启蒙,受影响,日本法的保留了浓厚的“集体”“团结”与等差秩序的色彩。二是个性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主义相结合。日本中小学的课和社会课中集中体现了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且日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社会课,还在小学和初中开设课,且经过了多次修订。

  新加坡是世界范围内国家的典型代表,十分看重的建设,要求学校、社会和家庭必须做好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建国早期,新加坡就开设了与教育课程,培养的爱国、等意识。从小学开始,新加坡就有各种教育课程,同时除了课程教学外,也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纪律训练。

  笔者调查发现,国外对学生的教育展开比较早,也比较严格,对我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教育在观念养成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基于教育角度,通过以下径培养大学生观念。

  一是“知行合一”教育的树立。首先,加强大学生对运行基本理论与实务的理解。一方面增加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教育应融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运行理论与实务于一体,帮助大学生理解全面推进依国的基本要求。其次,加强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训练。大学生思维教育注重以下三个维度的培养:以规则意识为核心、以性意识为基础的思维;以意识为中心、以责任意识为条件的思维;以程序意识为重点、以意识为依托的思维。最后,高校大学生教育评估方式。针对现实问题,高校大学生教育的评估方式应作出合理的调整,巩固“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和。

  二是“三个并重”教育机制的构建。首先,创新灵活性、多样化并重的教育模式。多样化的教育模式需要拓展教育的方法和渠道。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热点,运用多或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更快理解理论知识。其次,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并重的教育规律。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大学生这一主体的接纳性,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设置上要探讨这两者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教育是从简单的普法教育逐渐向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行为养成过渡的,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不仅要在大学的各个阶段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特征和需求适时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而且还应加强大、中、小学教育的联动与配合。最后,建构互动性、参与性并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觉、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高校理应从“教师中心论”的旧模式转变为“大学生主体性”原则的新模式。

  三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起“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行为准则;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做好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的良好风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规范效果将会起到最为明显的作用,高校应当加强诚育,建立制度规范,通过活动、科创活动、教学活动鼓励大学生守法用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制和引导,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目标。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员培训和(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员专项)(项目编号:CJSFZ16-06,主持人:余小英)阶段性研究】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中国亮点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