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对德合作历史悠久,由中德双方共同建成的国内首家工业4.0实验室,无疑走在了这方面的前列。通过探访这一新型实验室,我们力图探讨中国制造2025从概念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中国职教而言,有哪些经验可学?
“当前世界工业发展进入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工业4.0实验室主任陈明教授说,工业4.0由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提出,寓意人类将迎来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研究与实践热潮。中国也提出中国制造2025,追赶世界工业先进步伐。
2013年,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与科研机构合作,历经1年时间共同建成了国内首家工业4.0实验室。实验室采用模式,服务于同济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大学生科技创新及校企合作,着力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工业4.0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有何不同?记者在实验室看到,这里有机器人数控车床、数控加工等中心加工设备、机器人滑行导轨、变频传送带和服务软件等一系列硬件设备和支撑软件。
“一条流水线上所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各不相同。”陈明介绍,各加工工件携带了电子标签,内置了所有用户定制化的加工任务,它可自行与机器人、机床等加工设备进行通讯,完成既定的加工任务,“这种方式改变了原有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大规模有限定制,实现了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
在“流水线”的另一侧,记者看到一个迷你型的“仓库”正在安装调试中。“这是实验室引入的智能立体仓库、AGV自动导向车等硬件,实现工业4.0实验室的横向集成。”陈明说,这一版本纳入了当前工业生产领域主要的生产元素与资源,建立起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力争成为我国生产制造业构建数字化智能工厂的应用示范工程。
在教学方面,中德工程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科交叉,让不同学科的人组成智能制造项目组。“在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的二期建设中,来自机械学院、电信学院、软件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将共同参与实验室建设。”陈明介绍,在课程设置中,学院已经率先开出了全国第一门工业4.0课程——《工业4.0导论》,并陆续推出《工业大数据》《智能工厂架构与实践》《智能物流》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动态调度系统、预测性、智能测量等。
“目前,4.0实验室与西门子、库卡等工业4.0先锋企业和艾默生、美国国家仪器等美国工业互联网企业积极合作,力争成为具有国际一流的应用技术研究院和培训的智能制造实验室。”陈明说。
从时间和进展来看,中德工程学院的工业4.0实验室无疑紧跟了“第四次工业”的步伐。陈明将其称为“一种国际化高校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新模式”的结晶。
此前,中国教育部在考察时,非常推崇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并从中看到了自身教育的短板。“在很长一段时间,工程学院不再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了。工科生毕业时不做毕业设计,而改写毕业论文。”陈明苦涩地说。
中国学生差的是将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的最后一步。陈明举例说,比如在做实验车中,学生运用动力学知识完成设计,拿到车间加工时,问题就出现了:车间工人告知无法加工,因为设计没有考虑工艺制造,即便加工出来,也不一定能装配起来,装配起来又可能开不动,甚至连调整需要使用工具的空间也没有……“这些问题,仅靠课堂教学是很难楚的,设计1小时,生产往往需要四五个小时,要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就需要强化实验实践。”
在中国教育部和联邦科教部的和支持下,2004年,同济大学建立了中德工程学院,了“借鉴工程师培养经验,发挥同济特色,利用两国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受跨国企业欢迎的中德双学位工程和管理的专门人才”的教学实践之旅。
学院原汁原味嫁接工科教学模式,强化项目管理与项目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自行搭建实验平台,实验室所有设备、部件与企业相同。大学三年级第二个学期,每周安排1天在实验室做项目。项目一半就来自企业,另一半才是来自实验室系统。企业深度参与大学本科教学,有三分之一的师资来源于企业,企业乐意把项目放到本科教学中实验,学生必须在企业里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才能回校答辩。
指着实验室里林林总总的数控机床雕刻机和3D打印机,陈明颇为自豪地说,这些都是学院本科生的作业。“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室晚上也对学生,学生有想法,经过申请,可获得5000元至10000元的经费支持”。
记者了解到,中德工程学院已毕业的1000多名学生,63%继续在深造,其余的也在跨国企业中就业,并跨过实习阶段,直接获得工程师岗位。学院也获得中德两国“教育领域的成功合作典范”的高度评价。
“在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各自表述中,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人才与教育的重要性。”陈明认为,人才培养对智能制造的发展有重要的、突出的意义。现阶段缺乏智能制造人才,尤其缺乏一线技术力量,因此特别需要重视职教与工匠。
陈明说,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定位,一个维度是人才的类型,包括研发工程师与现场技术人员;第二个维度是专业,涉及如何跨专业培养;第三个维度是行业,不同行业对三类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特点。智能制造既需要对某一领域有较深研究的专家型人才,也需要对几个学科有较深了解的跨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全局观,能够领导复杂技术开发和实施的“复合式”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企业及资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合作。”陈明,方面需要鼓励高校进行交叉学科建设,如有些学校设立的智能制造学院,将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放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学校方面需要大胆创新,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手段上进行,能够适应智能制造专才、跨学科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校与企业充分合作,在实验痦子的位置与命运图与实践环节中提供保障。企业应该与学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