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蛇的今年多大
喝着咖啡,吹着冷气,坐在在查阅中心还能随时给手机充电。这样巴适的,你会想到哪儿?这里就是成都市耗时两年半建设的新档案馆。9日恰逢我国第三个“国际档案日”,位于高新区天仁260号的市档案馆新馆正式开馆迎客。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进入馆内探访发现,新馆建设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原馆的4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已建成和已开工的档案馆中排列第三。仅次于深圳市和广州市档案馆。 今后,市民不仅可以在档案馆新馆查阅档案,还可以在这里欣赏展览等,甚至在咖啡吧里喝上一杯咖啡。它将成为成都又一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耗时两年半建设而成的成都市档案馆新馆9日正式开门迎客。这座方正的门式建筑,远观,就像是一座古代的“鼎”造型,屹立在高新区。
成都市档案馆有关负责人表示,新馆的造型灵感来源于鼎,鼎象征着庄重、权威,而中间的留空,意味着。
据悉,2012年11月开工奠基后,历时2年半即建成。总投入3.83亿元。建设面积近5万平方米。相比以前,占地面积扩大了近四倍。
缓缓步入新馆,可以看到三大主要功能区。其中面积最大的要数有1.5万平方米的档案保管区。二是有6000余平方米的服务区,包括档案查阅服务区和档案陈列展示区,市民可享用高效快捷安全的档案信息查阅利用服务。三是业务技术办公区,主要包括档案接收、整理、编目、档案消毒、扫描录入、数字化加工、电子档案保管、灾备等业务技术用房。
成都市档案馆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档案馆同时还在进行数字档案馆建设,一旦很多档案完成数字化后,市民用二代身份证和指纹,通过电子查询系统,就可以查询档案了。
作为承载城市记忆的载体之一,目前在成都市档案馆,可以查阅到馆藏档案和息。整体搬家之后,在新馆的查阅区,市民依然可以顺利找到自己想要的档案资料。大厅陈列着大量的归档文件目录,市民可以通过翻阅目录,记录下档案编号,通过工作人员查阅那份档案。
9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就偶遇了百年前的一份作弊记录。在1907年的成都成公中学的档案文件目录里,记者还看见了作弊记录。想必那位学生一定想不到,自己的作弊记录,100多年后的今天还能被人查阅。
此外,如1935年到1949年期间的树德中学、石室中学等学校的档案,全部都能在此找到。学生的成绩单、毕业证、退伍记录等等都能在此查阅到。
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国之前,医院、学校等二级机关的很多资料也会收藏在档案馆。建国后,档案馆就只接收市级机关的档案资料了。市民如今可以查阅建国成都市市级机关单位的档案资料。 据介绍,档案查阅服务区是许多学生最爱的地方之一。在这里,可以查阅档案资料,完成学术论文。除了做学术,需要写家谱的市民也能来档案馆,查询几十年前的档案资料。
华西都市报记者注意到,除了这些传统查阅利用功能外,新馆的功能更加多元,有更多公共服务。在四楼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咖啡吧。市民来档案馆,点上一杯咖啡,翻开档案,来一场和百年历史的约会吧。
档案查阅服务区是新档案馆的主要功能区之一。新馆建成之后,除了面积更大,也更人性化了。这里可以容纳50个人坐下查阅档案。服务区里,配有手机充电区,苹果、三星等不同品牌的手机都能在此充电。除了手机充电器外,每张桌子上都贴心配备了电脑充电插头,学生们来翻阅档案写论文时,再也不必担心电脑没电的问题。同时,在档案查阅服务区内,设有电子触摸互动屏幕,在那里市民可以了解到档案馆的大体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成都市级机构档案永久保管的成都市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馆内珍藏有清代、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档案463个全约58万卷、10万余件,资料3.9万册,共计70余万卷(件、册)。为了将这70万卷(件、册)档案安全搬到“新家”里,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成都市档案馆副局长郑飞告诉记者,仅仅是预分、打包就花掉了将近4个月的时间。“档案运到新馆,空间发生变化。取下来,放到哪儿,这些必须提前设计好。”他表示,即便搞乱了一个编号,再想找到,犹如大海捞针。
他举例说,每个打包的箱子,都附带了大量的信息。箱号、全号、目录号、总卷数、起止卷号、到新馆的分区号。到了新馆之后,库房号、分区号、几列、几组、几格。都要在箱子上清清楚楚地写明白。一个箱子写十几个信息。有些实物档案,譬如,成都友城送来的礼物等,专门定制箱子,以防碰压。
档案部分属于机要文件,同时它属于城市记忆工程,很多都是孤本,一旦遗失,便再难找到。正是考虑到这种特殊性,在运输上,档案馆也做了充分的预案。档案资料,怕水也怕火。为此,他们提前拿到了搬迁时间的天气预报,同时给每辆运输车配备了灭火器。
5月4日,搬迁正式开始。,全程“护航”。“为了方市民出行,运送时间尽量避开早晚高峰,一天8辆车,来回跑2趟。”郑飞说,总共花了四天半的时间,运送了70趟次。同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搬迁当天的行车线,一直是没敢对外公布。整个运输安保级别甚至可以比肩“运钞车”。
“至于搬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堵车、新馆停电甚至是遇到交通事故等,我们都提前想到了相应的应对。”郑飞坦言,最终,带着这个城市记忆的几十万件档案资料,顺利地搬至新馆内。“天气好,没有出安全事故。”作为副总指挥的郑飞长舒了一口气。
市档案馆中不乏大量珍贵档案在国内堪称“孤本”,如宋哲元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电报,曾被军事博物馆复制展出;《人声报》创刊号,是全国仅存的建党初期四川地方党组织领导人王右木在川创办的第一张公开宣传马列主义的;雍正9年(1731年)的分家协议,距今284年保存完好;袁世凯准备称帝前解散人的,对研究党史弥足珍贵。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想玲 见习记者 雷倢摄影 吕甲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