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科研产出的国际影响也不断提高。从近期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中国目前的学术水平、论文水平显然已经提高不少,尤其是“模仿和”国际学术发展的方面,进步很大。然而,我们现在只是从跑道上的“观众”,成为“跟跑的运动员”,继续发展,今后有一天,我们还会成为“领跑者”。
能不能在国际上成为科技的“领跑者”,在国家没有重大改变,科研投入继续增加的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导向。目前普遍采用的“唯国际论文数量”评价体系,由于其操作简单,无须动脑筋,最方便行政管理中的所谓公平。这种评价体系也最适合大的统一管理模式,便于比较不同人、不同院系、不同学校、不同省市的“进步”。
由于相关部门普遍采用简单化的管理方式,有人戏称SCI就是学术界的P。这种评价体系就是一套的SCI的量化体系,它已经严重扭曲了中国科技的健康发展。即便是由专家组成的各种评审组,也是根据申报材料,数数SCI论文数目,引用数量,就可以得出评审结论,几乎不须去考察论文的内容和实际水平如何。学术共同体的认知模式已经被这套量化,直接导致了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发生,也导致一些国内学者很少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或不文的现象。
当多数研究人员不仅不发表中文论文,也不阅读中文论文成风时,势必影响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国人的科学素养。由于国际出版集团的霸王条款,论文版权归他们所有,SCI也导致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国家财政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所研发出来的,如果发表论文,应用本国语言来发表,方便资助者检查验收其工作成效,方便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也体现出学者对国家的尊重和忠诚。
未来的国际合作会进一步加大,现在的合作以请对方的教授来中国做访问学者、互访的合作为主,随着我国学术评价和学术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进一步提高合作的形式,比如转变为科研课题的合作,有竞争有合作,中文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学术交流的主体语言是随着世界强国的变化而变化的,中世纪后的意大利文化昌盛,学术论文的主体语言是拉丁语;英国美国强大后,学术交流的语言才逐渐变成了英语。牛顿的论文是用拉丁语写的,爱因斯坦的论文是用德文写的,都没影响其对科学的贡献。中国学者要逐步养成为用中文写论文而自豪。我们要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成为“领跑者”并不无可能,关键是别浮躁。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