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际哲学界的权威专业研究期刊《今日德里达》(Derrida Today)今年第1期(Vol. 11, No. 1,May 2018)以整个一期的篇幅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和纽约市立大学哲学教授李圭(Kyoo Lee)应邀为该刊主编的主题专辑《德里达与中国》(Derrida and China),在欧美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该专辑被认为是创造性地阐释当代解构主义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的理论与中国之关系的一个成功典范。
收入这一主题专辑的十多篇论文和札记主要从哲学和文学的角度探讨了德里达的哲学和文学理论遗产及其在中国的创造性和性接受,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作者都超越了狭隘的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不仅追中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中国当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德里达的理论与中国的平行和互证关系,涉及了中国古典哲学中与解构主义相平行的因子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界和翻译研究界对解构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应用。既用的语言讨论了中国的文化现象,同时又从中国的本土经验出发对的理论进行了重新建构。
本专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编的四篇长篇论文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德里达理论的某个侧面。弗莱彻·约翰逊(Fletcher Johnson,雷尼学院)借助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之解读手法阐释了鲁迅的早期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策略,通过对鲁迅小说的阐释试图显示他所建构的德里达。王敬慧(大学)的文章从解构的视角阐释了的《经》并互证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和《经》的不确定意义。孙艺风(澳门大学)的文章讨论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和策略在翻译中的运用及其成败得失。尼克·曼斯菲尔德(Nick Mansfield,麦夸里大学)的文章则讨论了德里达的关于友谊与主权及之关系的著述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第二编的两篇短文别开生面,让-米歇尔·拉巴泰(Jean-Michel Rabaté,宾州大学)作为德里达生前亲自指导过的学生,以德里达的文风通过德里达与他的朋友的关系阐释了“”(hostility)与“好客”(hospitality)这一悖论关系。李圭的文章则通过她与德里达的书信了德里达理论的内在张力和悖论。
第三编的四篇文章长短不一,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笔。王宁本人的文章在全面追踪了德里达的著作在中国的译介和创造性接受之后,着重阐释了德里达后期的重要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他指出,具有意味的恰恰是,德里达自己认为是马克思的幽灵,不知他可曾想到过,他去世之后也成了今天学者们讨论的幽灵。也即马克思和德里达分别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的乃至世界哲学和思想界的巨人,留给我们丰富的遗产,供我们不断地阐释和完善。何成洲(南京大学)、叶洛夫(上海交通大学)以及生安锋的文章则探讨了友谊与世界主义的与实践,并阐释了中国的“世界大同”思想与世界主义的平行关系。
王宁和李圭共同撰写了导论(Introduction),并在导论中指出,他们之所要编辑这一主题专辑,就是要向学界德里达在中国的译介和由此产生的变异,特别是要让国际学界了解德里达思想中的东方资源以及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的相通和互证关系。
《今日德里达》创刊于2008年,很快就收录A&HCI数据库,是英语世界著名的哲学研究刊物和唯一的国际德里达研究专业刊物,主要探讨哲学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前沿课题,近年来尤其关注德里达的理论界以外的接受和影响。本专辑的大多数论文都曾经在2017年7月14-17日在上海交大举行的“德里达与中国:全球人文的建构”国际研讨会上,后经大会组委会精选推荐给主编。王宁教授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致力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应邀为十多家国际权威的英文期刊编辑了二十多个主题专辑,向展示了中国人文社科学研究的最新,广泛涉及全球化、国际、生态、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等学科领域,发表了五十多位中国学者的学术论文,在他编辑的主题专辑中发表论文者已有多位当选为长江学者,两位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培养了一批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梦见放鞭炮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