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界,发表向来不是易事。从论文投出去之后到最后成功见刊中间要经历很长甚至数年的过程,论文一旦拖延发表会让所有科研人员感到沮丧或紧张。
要想知道论文发表为什么延迟就要了解论文投出去之后,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们经过了怎样的命运。
编辑部的功能是决定每篇来的是否能发表在自家期刊上。每个期刊的编辑部架构都不同,会根据期刊的大小、量多寡等等因素而定。
但一般来说都会有编辑部,其中有主编(Editor-in-Chief,EiC)跟几位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AE)。一般都是 EiC 收到,然后分配给 AE,AE 处理审稿还有决策过程,AE 的主要工作是向主编的决定。
论文递交到期刊之后,在交给 AE 之前,EiC 可能会跟编辑部助理看过论文,这边是要检查是否可以进一步处理论文:
论文通过检查后,EiC 就会找出一位 AE 来处理论文,将论文给他们。要选择哪一位 AE 来处理,还需要考虑论文内容跟 AE 专业是否相符、AE 的工作量、回避可能跟作者有利益冲突的 AE 等等。
AE收到系统通知有新后,首先会先打印论文正文跟信,然后读过一遍论文,看看它在说什么,粗略了解用了什么技术,现在跟它最相关的文献有哪些。
这个阶段AE的重点是找出可以联系邀请审稿的研究人员。作为 AE,他们不用钻研论文的每个细节,也不用了解论文里说的每个点,更别说针对论文的影响和创新性发表意见。因此,AE会避免在读论文的时候形成自己的看法,判断论文是否该接受:这部分是审稿人的工作。
有时候论文很明显没有达到期刊的水平,那么 AE 就有可能做出“administrative reject”的决定,也就是一般说的直接拒稿(desk reject)。
只有在确文几乎不可能被接受,尤其是AE有办法告诉作者明确的拒稿原因还有有用的的时候,才会直接拒稿。
(PS,根据经验,很少遇到符合任何一个条件的论文,有可能是因为 EiC 已经在 AE 前就找出那些论文了。)
AE此时也会从论文找审稿人的灵感。论文是否广泛使用了先前的工作做为参考?是否比较了先前工作使用的方法?如果有的话而且他们都不是现在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有机会邀请这些论文的作者。
也可以进行随机搜索,看看论文里叙述的问题或关键系是否有可能找到其他论文,特别我会看期刊之前是不是有发表过类似主题的论文,因为我认为这些作者欠期刊一次审稿。
脑力激荡一阵子后,通常就会有 6、7 位潜在审稿人名单。AE会再进行进一步的搜索,了解这些人是否真的能帮忙,在送出审稿邀请前,查看他们的网站,了解他们的论文题目还有发表渠道,在这个领域已经工作的几年,目前的职称还有活动等等。
完成潜在审稿人的分析后,选出其中的 3、4 人送出审稿邀请。有些期刊会有审稿邀请邮件模版,告诉审稿人要做什么,告诉对方为什么会邀请他审稿,比如说的跟他的专业相符。审稿邀请也会注明论文是不是重投的、邀稿或是会议论文的延伸等。
我会在审稿邀请邮件中附上。当我自己被邀请审稿的时候,我觉得能够看到是一件很好的事,我能够决文跟我自己的领域有多相关,要花多少精力审稿等等。如果可以,我很愿意提供这个机会给其他审稿人。但是我必须承认,如果论文特别长或是太过专业,我不会在审稿邀请时附上,就怕吓跑潜在审稿人。
有些审稿邀请无可避免会被,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有一半的回复是负面的。原因有很多,有不有效就见仁见智:受邀人太忙、不觉得自己是学科领域的专家、觉得论文不有趣或是觉得没有心情审稿。我对这类的回应不太困扰(除非我觉得论文对审稿人来说真的很有趣),会让我生气的有两件事:
慢 —— 决定是否要审稿不需要太多时间。如果对方在工作上很积极,我期望在几天之内就能收到回复;如果对方在出差或是忙碌,我还是会希望大概几个礼拜能收到回复。看到审稿邀请悬在系统上好几个礼拜后被真的让人很焦躁,即使审稿邀请在几个礼拜后才被接受,可能也是一个警讯,这意味着审稿也会同样延迟。中元节出生的人
没有其他 -——我最爱的回复其实是很快回复的负面反馈,但同时提供其他审稿名单,这表示受邀人有认真考虑过审稿邀请,衡量过自己的情况不允许答应,他们认真考虑的程度足以让他们想到其他可以帮忙的人选。当遇到我不是那么熟悉的领域的时,这样的信息特别有帮助。我自己当审稿人时,如果无法帮上忙,我都会提供其他考虑人选,除非论文是我真的不懂的领域。于是,专家领域审稿邀请时,我通常会再追加邮件询问他们是不是有其他的人选。我非常鼓励大家在无法同意审稿时将推荐其他人选当作是责任的一部分。
当受邀人审稿是,我需要找出更多邀请人选。有时候我自己有备案人选,或是请审稿的人。
不过,大部分的时候,我都需要再找新的人选,这大概是 AE 工作最困难的一块。这也表示头痛时间到了,找出更多合适的人选。有很多人审稿其实是很令人沮丧的事,最糟糕的情况是的领域很偏,所有中立的专家人选又都审稿时;还有审稿的人推荐名单上的人已经审稿了,令人无语。
AE 在这个阶段常常会觉得要找到合适的专家来审稿是不可能的任务,需要有毅力,最终会有足够的审稿人同意。
当有足够的人同意审稿(通常是 3 到 4 人)也同意审稿期限,同行评审的前置工作就算完成了。
以上这些都是发表中的正常所见,发表的延迟主要发生在同行评审的阶段,审稿人或者编辑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都会导致延迟发表。
在我与科研作者互动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因为其他人所以论文被扣住或发表遭受阻碍的情况。类似的事件一直会在社交网络、科研论坛甚至 COPE 案例中,典型的情境是:有人为了降低研究的相关性或影响力、要求作者署名、甚至导师或共同作者因为意见不合自己的影响力,故意阻碍论文发表。
导师经常对博士生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将自己的名字列入作者,但大部分的工作明明都是学生做的。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要求把自己列为第一作者或是通讯作者,而学生通常无力自己的导师,毕竟他们的未来握在导师手上。
在某些领域,作者顺序是根据功劳而定,实际上是主要作者的学生常常会被排到 et al. 的。也有许多案例是导师一直要求学生修改论文或补做实验,然后又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检查,导致论文无法及时发表,有一个可怜的学生,导师甚至这样拖了 2、3 年。
更糟的是,导师貌似还会组里的学生。当学生最后好不容易发表了论文,很多时候研究结果已经失去相关性,或是其他人已经做出了类似的结果。
随着跨领域论文数量的增加,合作也变成可科研发表的常态,但如果合作或共同作者没搞好,代价可不小。
共同作者如果不同意其他作者的意见,可能会故意不点头,拖延或论文,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有私人或专业上的竞争。这种时候,共同作者可能会故意不回应,甚至因为重心改变,不再关心发表进度,也理解自己的不合作会对其他作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其他作者来说,发表论文还是很重要的事,但因为联系不到共同作者,他们就没有办法。
审稿人也有可能延迟或阻碍论文发表,他们可能或一直要求作者修改论文、增加数据或补实验等。虽说要发表论文,经历两到三轮的修稿是很正常的,修六、七次也不是什么很不寻常的情况。
Dereck Sears 在他的一篇编辑部文章 Do we need editors? 里面提到,这样子不止影响发表进度,还会影响论文的质量:「我听说过一篇文章经历六七轮的审稿,审稿人最后不过在文字上纠结,修改也只是在拖延,最后论文已经失去新意,错失发表新发现的时机。这么多宝贵的时间跟努力都浪费了。」
有些情况可能还有争议,比回多轮的修稿是为了改善论文质量。但不要忘记了,审稿人也是同行,也是作者,同行竞争或嫉妒有可能是故意延迟审稿的原因。
这方面很难拿到统计数据,在学术圈待了比较长时间的人应该都面临或听过审稿人带有,故意给负评、延迟审稿或拒稿的情况。
跟世界上其他领域一样,学术发表也有贪腐的人存在。今天谈了这个现象,希望能提醒年轻的科研作者有可能在发表论文时会遇到的阻碍,做好准备。
有些预防措施,比如在课题刚启动的时候就让共同作者和合作人员签署协议,将论文预印版上传到 arXiv 不失为对抗不配合的共同作者或有的审稿人的办法。
不过,确实需要更好的机制,提供科研生涯刚起步的研究人员更的,避免他们成为无门的者。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