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为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之一,为不少的考生所追捧。但实际能够通过的并不是很多,那么,这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细心研究近几年招生简章不难发现,在报考条件的表述中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前几年明确为“在省级以上刊物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自2018年大多院校则隐约地表述为“对某学科有浓厚兴趣,具有学科特长,且具有实践性”。其实,发表论文就属于学科特长的实践性。之所以这样表述,旨在淡化“论文”意识,规范论文发表行为,防范论文造假。事实上非取消论文的报考条件,而是规范和严格了论文的报考条件。
我们通过从初审结果研究的情况来看,同样是以论文作为申报条件,有的考生顺利通过了初审,而有的考生却没有通过初审。 以论文条件报考自主招生能否获得初审通过,关键在于论文本身,这里面大有“学问”。
自主招生对论文的基本的要求有四点:(1)必须是国家正式出版且公开发行的刊物。这就是说必须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公开发行的期刊,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和国际标准刊号ISSN的期刊。没有国内统一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未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期刊或不公开发行的内部刊物,是不予认可的;(2)必须是省级以上的期刊。省级以上包含省级和国家级(中央级),这是按期刊主管机构划分的级别。自主招生院校的层次不同对论文发表期刊的级别要求有所不同,有的院校要求省级期刊,有的要求必须是国家级期刊;(3)必须是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可以是合作,有多个作者,但自主招生要求考生必须是以第一作者发表,也就是署名排在第一的作者,第二及其之后的书名则无效;(4)论文篇幅必须在2000字以上。论文的字数一定程度反映论文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定篇幅的容量很难达到一定高度。所以要求所发表的论文必须在2000字符(含标点符号)以上。
这里所说的论文载体,是指论文的表现形式,即论文发表的期刊是什么性质的期刊。期刊的性质包括:(1)综合性期刊。综合性期刊统称为综合性,文章的类型比较庞杂,人文社科、自然科技、生活娱乐等等,保罗万象,如《中华少年》、《青年一代》、《祖国》等;(2)专业性期刊。专业性期刊就是专门发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类文章的期刊,所发文章的范围集中,相对较窄,如《楚天法制》、《时代金融》、《新闻报道》等;(3)学术性期刊。学术期刊就是专门发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观点、新的专业性、理论性极强的学术文章。这类期刊对论文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如《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等。学术性期刊高于专业性期刊,专业性期刊高于综合性期刊。自主招生报考一般要求论文发表的载体为学术性期刊或专业性期刊。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无所不包。但是,作为报考自主招生,作为考生研究性学习和发展潜质的材料,必须与考生的学科特长和考生所报专业相匹配,其匹配度越高越好。这样的论文才容易被认定被通过。如果考生发表的论文内容,与学科特长和所报专业不相匹配,仅仅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甚至论文内容与学科特长和所报专业“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在初审时就很难被认可被通过。
论文的形式和论文的内容都达到了要求,仍然不一定初审被通过,论文的质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正所谓“文章千千万,质量有高低”。那些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证翔实有深度、语言质朴有特点的论文,在审核时将被看好,量化考核能够得高分,也就容易被通过。有的考生发表的论文质量比较,甚至谈不上质量,观点陈旧没新意,论证肤浅无深度,语言欠通俗或者语言华丽不实际,质量评定就会被大打折扣。所以,并非有论文发表就可以通过初审审核的,论文的水平有高低,论文的质量有优劣,审核专家老师是要进行严格评估的。即使初审过了之后,在面试考核环节中还会就论文的内容和创作过程作进一步考核,类似论文答辩,总会有道题目涉及到论文,做一个基本的考察,当然不会有意为难考生。
论文是学术水平的,历来反对抄袭和剽窃。为验证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高校对考生提交发表的论文进行“查重”。“查重”就是学校将论文上传到“论文检测系统”,与所收录的期刊文章库存内容进行比对。全文比对结束后,会出现一个百分比即“总文字的复制比”和“总重合字数”,从而确定该文章的抄袭率。这个百分比如果超过该校的指标(一般学校是不准超过30%,有的学校是不准超过15%),倘若超标,就会被认定不合格。我们写作论文,可以参考历史文献和他人的同类文章,但不得抄袭别人的文章,也不能大量引用他人的文章。从这一点来讲,不是只要有论文发表就具备初审条件,就可以顺利通过了的。
近期作者将于每周四发表系列文章一篇,以帮读者分析自主招生报考中的一些问题,给大家解惑答疑。敬请关注,欢迎阅读。
邵逸夫子女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