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荷花飘香。在位于鱼台县鱼城镇的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生产总经理张志强正和几名工作人员坐在操作室计算机大屏幕前,全神贯注地盯着锅炉温度的变化,并认真地做着数据记录。
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发电的原料就来自本地及周边地区小麦、水稻、棉花等秸秆类废弃物。笔者在现场看到,与传统的火电厂比起来,长青生物质发电项目可谓“微缩电厂”。在干净整洁的厂区内有一座硕大无比的冷却塔和一个高耸入云的烟囱便构成了电厂的主体。“这个项目总投资3.6亿元,建设了一台30MW生物质发电机组,现已投入运营,年消耗各类秸秆30余万吨,年发电量达2亿多度,今年仅一季度就实现营业收入3150万元。”公司总经理贾广金说,“我们生产的草木灰供给附近村民用做有机复合肥;炉渣用于生产灰砂砖;发电余热通过铺设的管道用于居民供暖及蔬菜大棚供热;废水全部进入回收水池,用于锅炉烟气脱硫系统补充水、储料场及道路洒水、灰渣冷却用水、绿化用水等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了零排放。”
鱼台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58万亩,其中小麦、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以上,每亩耕地可生产秸秆0.6吨,每年就可产生18万吨秸秆。县农业局副局长纪方告诉笔者,过去农民为图省事,往往将秸秆直接就地焚烧,或者堆放在沟渠和道路边,既影响了交通,又污染了环境。而生物质发电厂建成后,则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用麦秆、棉柴等秸秆作为生物质能发电的燃料,实现了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并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一笔“额外”收入。“县里建起了生物质发电厂,俺这6亩多小麦光秸秆就能卖380多块钱,有了这些收益,谁还想着再烧掉呢!”鱼台县王庙镇小麦种植大户于安云说,从去年开始,他就把自家田地的麦秆、稻草用机器打成捆,送到镇上的秸秆收储点直接卖掉。
王庙镇谢庄村村民谢书龙则与于安云的做法不同。以前他只是靠农闲运送秸秆挣点“零花钱”,现在已是一家生物质合作社的经理,拥有大型收割机11台、棉柴粉碎机6台、运输车辆6辆,提到秸秆带来的益处,谢书龙高兴得合不拢嘴:“企业效益越好,咱们农民就越受益,现在我们合作社收购秸秆的范围已达16个村,去年销售收入达33万元!”
农民产生秸秆,企业处理秸秆,鱼台县循环经济拉长了“共富链条”。昌健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菌种场+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本地丰富的棉籽壳、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下脚料为菌种原料,年生产500万菌种,统一供给社员,带动并发展食用菌种植农户300余户,年创利润5000多万元,形成了从种植、提供菌种、技术服务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闭合式产业链条。“秸秆综合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理事长马汉友认为,利用秸秆培育毛木耳、金针菇、香菇等食用菌,既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培养基还能加工成有机肥,合作社按一吨800多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玉米芯,使农民得到了实惠。”“秸秆浑身都是宝。”在位于王鲁镇陈堂村的丰谷米业有机稻米基地,水稻、葡萄长势喜人,游客们正忙着采摘葡萄,摘完后由工人整理装箱。这个基地有2000多亩,主要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和蔬菜瓜果,配备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虫子全部作为鱼饲料,施用有机肥或者农家肥,采用人工锄草,杜绝使用除草剂;基地西南侧建有养殖小区和2座中型沼气池,保证养殖场生产、生活用气和照明,沼气池的沼液直接流进鱼池,沼渣进入水稻种植区。“我们生产的‘鲁鱼’、‘丰谷’牌系列优质米及特种米,率先在同行业中通过了A级‘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大米更是直接供应周边城区各大超市,带动周边1600余户村民发展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年增收54万多元。”基地负责人刘宝启说,变废为宝、循环种养的模式,美了家园,富了乡民。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