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自2015年12月拆所建院以来,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紧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本目标,以促发展,以创新增活力,思想建院、人才强院、科技立院、活院、合作兴院,着力加强“又红又专、能说会写、善谋实干、创造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创新性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农业科研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在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农科院以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为重点,结合科研设施条件和人才优势,实现科研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人才优势向创新优势的方向转变,在项目申报、创新、专利授权、鉴定、科研创作及宣传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为全市经济发展和“三农”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以来,市农科院被省农委、省科技厅评选为“十二五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项目11项,市级项目13项,合作项目9项;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三等1项,达州市科技进步一等1项、二等1项、三等3项,中国农科院青年科技创新1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新申报专利6项;获得品种权1个;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品种7个,国家鉴定新品种1个;通过省级科技鉴定2项,通过达州市科技局科技鉴定5项;育成30余个自育新品系(组合)参加国家、省级试验鉴定;通过科研3项;发表各级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国家核心期刊收录5篇;建立院外示范10个,院外科技宣传20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参加全国大型学术交流学习和院所交流学习200余人次。
随着科研工作服务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农科院始终以问题导向的思,围绕农业热点、难点找课题、找研究,深化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搭建各类研究平台。目前,全院共建有各类科研平台14个,其中国家级平台4个、省级平台6个。
如何推动科研为生产力,一直是科技型研究院所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研究门类最多的农业科研单位,市农科院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切实推动科技,努力将新品种选育、新技术运用推广到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了“科技进农家、脚印进田地、进粮仓”的初衷。
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从严治党,市农科院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抓主业,扎实推进首要职责意识,把党建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时刻抓在手上,打造钢班子、铁队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方面取得了有力。
该院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支部标准工作法作为工作主线,保障了党建工作有计划、有指导、有落实,实现了形式统一化、内容明晰化、管理制。通过党委抓集体决策、支部抓正能、抓价值彰显,严格按完成每周周报、每月月报、季度总结,有效实现了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根据市委、市及相关部门工作部署,该院制定了《达州市农科院委员会关于2017年度党建工作的计划及责任书》、)《达州市农科院委员会中心组学习计划》《达州市农科院委员会关于2017年度评议方案》,做到了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经常性教育、基层队伍建设、日常管理有序进行。
国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市农科院围绕“创新发展聚人才、遵循规律育人才、尊重知识管人才、多措并举励人才”的人才发展,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强力推进人才强院。先后通过公开招聘、“千名硕博进达州”行动引进高层次硕士22名,博士1名,极大地增强了科研实力和创新活力。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该院统筹管理科研人员概念,扎实推进青年帮带行动及卓越团队创新计划,努力打造成一支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的农业科研队伍。截至目前,全院共有正高职称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员7人、副高职称22人,中级职称40多人。
建院以来,市农科院在原有基础上,立足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继续发挥科研服务职责,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和科技服务工作。先后承担精准扶贫村1个、科技人员对术帮扶贫困村10个,帮扶贫困户1192户。
该院组织精干力量,先后向扶贫村派出1名专家任第一、1人任支部副、1人任村长助理,农业技术专家11人驻村指导,省科技厅“三区人才”17个。
积极开展科研示范,建立高产示范500-800亩,深入企业、专合社、大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活动150余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地区产业发展实力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如今的农科院,发展一片向好。未来的农科院,将以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继续在市委、市的坚强领导下,科研服务大局,不忘初心,牢记,准确把握五大战略目标、四型人才建设、三大发展机遇,努力推进“三进三出”科研工作导向,创新农业科研,服务达州三农,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为建设幸福美丽达州而努力奋斗。□罗丹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