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师,一分规范,两分鞭策,三分义务,四分责任,合起来就是整整十分的。”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教学质量管理处处长杨雪英教授作为教学名师代表上台发言,饱含真情的话赢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台上的她,侃侃而谈,豪迈而大气。
大气,是杨雪英给人的第一印象。大气是稳重,是执著,是对待事业的孜孜不倦追求。32年来,她一直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以大志向、大视野、大胸怀朝着“大先生”的目标前进。
1985年,时年22岁的杨雪英从苏大毕业后来校工作。建校之初,校内不仅遍布芦苇与荒滩,而且师资力量极差。
为讲好《经济学》课程,杨雪英利用的机会去名师课堂上蹭课。课上认真、奋笔疾书,课后拉着老师仔细求教。一年间,她做下了厚厚几本笔记。当她第一次站在上脱稿讲课,便以精彩的授课赢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我见过一位名师,拿着两张小卡片,足足讲了两节课。我暗自决心,也要成为这样的教学名师。”秉承这个志向,杨雪英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在教与学的反复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
点开杨雪英的课件,里面涵盖着丰富的事例、图片和思考题,关键知识点更是仔细标注。学生陈娟曾对思政课提不起兴趣,但是听过杨老师的课后,从此对下一节思政课充满期待。她说:“杨老师用生动语言引导我们理解晦涩难懂的名词,还通过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完成思考题,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如今,杨雪英主讲的《理论概述》等入选精品课程,吸引着校内外众多师生慕名旁听。她也入选省优秀“两课”教师、省优秀青年教师、连云港市首届十大社科名家、2016年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
在学生中曾流传着课堂版的《不差钱》:“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过去了……”针对学生不愿认真的现状,杨雪英想到,必须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及考核制度。
杨雪英开始潜心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基于有效帮助及检测预期学习的导向教育理论(OBE)进入她的视野。2013年,她完成了基于OBE导向的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并主持思政理论课考核方式探索这一省级课程示范点建设试点项目。
作为措施,杨雪英在课堂上安排了案例教学、专题研究、调查等环节,并设计了辅助学习方式。学生沈丹说:“为制作小,我们查找了大量学习资料,熟练掌握了课程内容。”她还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知识竞赛、红色旅游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会国家社会历史的变革。在考核方式上,她将原有题型改成更灵活的论述题,同时加大平时分成绩,让学生的目光从最后那场考试回归到课堂上来。
学生犹如树苗,这棵树苗怎么成长为参天大树,而不是歪脖子树?杨雪英认为,其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当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做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
杨雪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学生潘婷回忆:“杨老师曾经给出案例,让我上台,同时让另外一名同学播放PPT。起初我想,这种工作为什么还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忙呢?”后来她发现,两个人的配合对速度、逻辑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潘婷变得越来越喜欢与人合作,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
没有大爱的人很难成为好的教师。多年来,杨雪英始终将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曾经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女同学,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跳楼。杨老师得知后,三天时间里寸步不离地陪伴在她身边,苦口婆心地劝说她,满含真情地鼓励她。在杨老师的关爱下,学生逐渐变得坚强开朗起来。毕业生罗说:“杨老师是我人生中最的人,我认为她是‘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最好诠释。”
2006届学生吴杰,在今年教师节之际饱蘸真情写下了这样的话:“大学四年遇,受益在课堂之上,成长于之下。忆您之谆谆,于前程未有迷茫,能有今日,感怀一生!”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