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探索新形势下半工半读的多种形式,要根据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顶岗实践、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岗前培训。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目前职业教育领域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近几年教育部相继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同时也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以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试行意见。
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在企业实践与在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半工半读”就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到工厂实习。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做,做中学”。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她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是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她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无论是“工”和“学”(读)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她体现了“以服务为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是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她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从封闭的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实际的职业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她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是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和成才就业的有效措施。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意义深远。它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有机结合。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创造的思想力”,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情景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极大的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授人一技之长的定位”本身就划定了它注重能力培养的倾向。职业教育跟市场需求的密切关系又为这一倾向书写了更为浓重的一笔。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注重能力的培养是相符相承的。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推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在我国早已经成为了职业学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在宏观上努力加以引导,2006年底,在全国开始推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这一特征。
学生毕业不是为了升学或者其他,而是工作,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不同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也是不一样的。以此来决定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的,它从本质上区别于通过学科体系教育所培养的学生。
以就业为导向,更加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由实践来检验知识,由市场来检验技能;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必须避繁就简,摒弃那些没有用处的东西.突出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
勇于探索的对于职业技能的掌握至关重要。在职业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实习、实训环节是关键环节。某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实训中,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探索的。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技能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在实训学习中缺乏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勇气,也就是一种探索的,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不是努力尝试着解决问题,而是选择,这严重制约着技能学习的质量。探索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发动机,也是技术创新、技术发明的源泉,积极探索的正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
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1、提高对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认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服务。
2、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学校可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企业依托职业院校进行员工的培养培训等等。
3、生产型实训建设是“半工半读”育人模式的有力保障首先,在校内建设生产型实训,通过生产产品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不但降低了学校的实训教学成本,而且以生产带动实训教学,在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现场的同时,形成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互动机制,实现了教学服务企业,企业带动教学的双赢局面。
其次,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共同建立教学实践,推动了校企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了解到企业管理,结合实际训练,强化操作能力,丰富了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学校教学,培养高素质的生产和管理队伍找到了方向。
4、完善管理办法,提供政策支持,为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提供制度和条件保障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学校要妥善选择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习,并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安全等工作。
5、加强领导,大胆实践,确保工作健康持续开展学校要加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领导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精心筹划。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新思、新措施和新方法。学校要将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向。加强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争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开创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在部分专业试点,也可以在所有专业开展半工半读。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探索建立适应半工半读的教学与管理制度。按照国家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院模具专业率先采用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双证并举”等方式,把专业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贯穿始终并形成长效机制。
学院与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天津市津兆机电有限公司、天津津荣天和机电有限公司、天津天龙工具有限公司、天津昊拓模具有限公司、天津志诚模具有限公司、天津欧通电子有限公司、富裕模具有限公司、国华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上海英备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上海恒源鑫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彩品电料(昆山)有限公司、苏州英达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苏州英济塑胶有限公司等行业内外20多个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安排半工半读实习、“2+1”模式的顶岗实习、岗前培训实习和定向培养的实习。不同的班级实习的目的各不相同,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半工半读班的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在学习计划内安排工学交替,一方面是使学生通过实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得到巩固。同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增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解决经济困难;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在校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年到企业的真实工作中顶岗实习和锻炼,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提高综合能力;定向培养班的学生到企业实习,目的是让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加强,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将来工作的要求前提下,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准方向,不断朝着企业的需要努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提前对企业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对产品有一个了解,对工艺过程有一个了解,为更快地上岗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支援西部教育,05、06两年学院在西部地区招收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半工半读勤工助学班”。学生通过低费入学、工学交替,以工养读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学业,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个班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以校内外实训为支撑,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带薪认识实习(校外实训)--理论学习与实训(校内及校内实训)--带薪数控实习(校外实训)--理论学习与实训(校内及校内实训)--带薪模具生产实习(校外实训顶岗)。
07年学院与天津市津兆机电有限公司专门开办了“津兆定向培养班”。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学生入校时让学生对该企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开学后,组织学生到该企业现场进行了现场参观,让学生了解将来的企业和工作,了解在不同的岗位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让学生树立一个观念,今天入学就意味着上岗,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明天自己就业和发展的本钱。
对于学生来说到企业去实习锻炼,不仅学到了真实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得到了一些报酬,一方面减轻了学费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尤其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这无疑是减轻经济负担的一条途径。
学院与天津市津兆机电有限公司的合作不仅仅是安排学生就业实习的工作,学院还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了解生产技术情况,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该公司定期到我们学院了解学生的专业课设置情况,提出很好的,及时了解模具和数控专业最前沿的技术动态,跟专业课教师沟通和交流,希望课程经常更新,符合现代技术发展和需要。帮助制订符合现代工艺要求的课程计划,为更好地培养技能人才出谋献策。这样不仅学校完成了对学生培养的任务,同时也找准了办学的方向,企业得到了技能人才,实现了校企“双盈”。
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是名副其实的首当受益者:因为在特定的工作中学习,能接受良好的实习训练,不仅能及早掌握实用技术,也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半工半读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能很快上手,大大降低了毕业后失业的风险。
经过实际锻炼的学生,心里很高兴,一方面学到了专业技能,提升了理论水平,同时还得到了劳动报酬,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劳动者,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还可获得部分劳动报酬,解决经济困难。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玉庆(1961年-),男,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参考文献:
[4]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天津滨海高职教育》.2007年第一期.
[7]王碧艳,唐德海.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的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10]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梦见刮大风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