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信息源中,档案已成为一个巨大的软科学信息资源宝库。它以其原始凭证性、不可再生性及可重复利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丰富的档案资源和偏低的档案利用率的反差还相当大,档案的信息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门类的档案资料大量涌现,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崛起、新型信息介质的出现、现代记录方式的运用等。社会不再以档案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传统性档案利用方式方法为满足,而是要求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程度上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因此,档案部门要在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与利用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具体研究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的现状,客观分析影响档案利用与信息共享的诸多因素,深入研究利用者及其需求特点,更新服务,寻求适应档案利用需求实际的服务模式,促进档案资源共享的实现。
档案工作的与发展,无不受到社会外部条件的制约。就其本质来说,虽不属于经济领域的活动,但它能够参与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不但能够带来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功能值得探索。
新时期国家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各行各业都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档案部门责无旁贷。档案是经济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凭证价值,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离开档案,档案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档案服务工作的主体也由以前单纯的决策利用向多种形式共存的工作对象转变,“档案为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提出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档案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档案又是党和人民各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陕西省扶风县档案工作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的专门调查,以期以点带面,对发现各级国家档案馆,特别是县级国家档案馆在服务于县域经济建设方面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通过调查分析,力求找到加强档案工作服务于县域经济建设的或办法。
档案工作包括档案建设、档案管理、档案编研、档案利用四个方面。建设是基础,管理是手段,编研是重点,利用才是目的。这四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得宜彰,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档案事业的整体。档案服务包括档案部门为社会利用者提供的直接服务,同时也应包括为基层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所提供的大量服务工作。【1】
第一、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档案工作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档案工作一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直接从事国家管理、科学技术研究、文艺创作等活动,而是通过提供档案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二、档案工作的文化性。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馆工作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性。
第三、档案工作的管。首先,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其次,档案工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再次,档案工作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第四、档案工作的性。档案工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档案工作体现着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
第五、档案工作的科学性。首先,档案工作是一项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的工作;其次,档案工作实践中包含着特殊的规律和丰富的科学内容;再次,档案工作要大量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
档案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其本身也处在动态发展变化之中。的档案工作,尽管在组织制度,原则与方法,档案服务的方向、对象和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但是,档案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系列的共性特征与规律。
第一、档案工作的分化与整合规律。从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是不分的,档案工作与图书资料工作也是不分的。
(1)文档管理一体化。“文档管理一体化”,是指将目前机关中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整合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过程。
(2)档案、图书、情报管理的一体化。从一般属性来看,档案、图书、情报都属于人类的知识财富,都具有信息属性和知识属性,它们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将其综合管理并进行联合开发,可以发挥三者在功能上的互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第二、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变化的互动性规律。档案工作与社会有着普遍的、密切的联系。档案工作与社会变化的互动性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社会状况影响和制约着档案工作的与发展。另一方面,档案工作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也对社会变化,特别是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第三、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规律。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随着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档案的来源与形式日益广泛和多样,档案信息服务逐步社会化,档案管理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县级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因素,如人力资源、资金融通、科学技术等必备的因素,需要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方式流动,以支持和保障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的功能得到发挥,这样的经济发展运行模式能够推动特色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要素的集聚和发展。【2】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3】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运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农产业。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首先,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据比重过大,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原始产品或者初级产品为主,没有形成以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其次,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农、林、矿产品为主的初级加工工业,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工业化水平低。最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发展第三产业不但可以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吸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而且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促进城镇化建设。但是,在县域经济中,现代服务业发展却相当滞后,现代物流、教育卫生、旅游会展等发展不足,导致服务业产值占P比重过低。
县域经济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城镇化,同时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和壮大非农业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从大多数县域来看,城镇化水平较低,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4】从实践中看,大多数小城镇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城镇聚集产业和对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与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拥有的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但县域经济发展历来缺乏人才,而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的地理、、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居民收入、地方财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人口综合素质相对不高。
档案工作在经济建设中处于服务地位,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经济主要表现在:作为管理要素参与管理活动;通过档案信息共享而降低经济管理的再投入成本,引导资金流和人力资源的合力流动,支持决策科学有序而减少失误,实现资源配置优化。【5】
档案资料是前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体现了前人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所得到的认识和经验,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历史反映的真实程度要优越于其他资料,是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习的宝库,研究档案资料、学习前人的认识,可以从档案资料中吸取经验教训,防止走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数县域采取以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而且这个模式逐渐成熟,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有的涉及国计民生,有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的跨行业跨区域,一些项目投资额大、牵扯面较广、建设周期长、形成的文件材料较多,使档案资料的来源变得庞杂、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对建设项目的归档保存是建设过程和建设的真实记录,是项目投产后运营的。档案不仅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而且,也反映了实践活动的广度,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人文已经成为县域展示文化软实力的品牌。县域经济要做亮人文品牌,就要以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点,进行科学考证和挖掘,把自身特有的人文价值找全,找细,找深。档案信息资源在这方面具有深厚的佐证性,可以为县上恢复历史文化挖掘独特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展现历史典故魅力,激活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文元素,提供相关资料佐证,增强历史质感和县域知名度。【6】
有的单位堆集大量的档案资料没有及时整理,使许多珍贵档案面临散失的,有的单位只注重收集文书档案,许多珍贵的图片和音像档案没有保存下来。此外,在对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事件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也没有做到及时地收集。【7】档案工作仍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各地档案事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档案工作本来是和各种社会活动融为一体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的特有系统,成为一种专门的事业。档案工作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所以,档案的所有制形式及管理体制,必然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制约,受生产方式的影响。那么档案的所有权也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档案在以国家所有制占主导的前提下,还有集体和个人所有制形式的存在。这固然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实际上在分化的过程中,同时产生一种同社会活动分离的倾向,结果造成一方面在档案界搞得热火朝天,强调档案的专业性、科学性,强调档案工作如何重要,另一方面却是档案利用渠道不畅,社会对档案工作反映淡漠,档案意识薄弱。
我国档案工作日臻完善,条块分割、地域分割比较严重,这阻碍了档案信息的共享与社会化服务进程。滞后的档案管理及利用工作与信息需求日益全球化、多样化与及时性之间的矛盾具体而言,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档案信息资源布局不合理与信息共享、信息利用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8】档案信息服务滞后与信息需求多样化、及时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将面临一个信息需求更加全面、与融通的全球化局面。信息需求在空间上日趋社会化、全球化的态势;在内容上呈现多样化、有效性的特点;在时间上突显及时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外各种信息不断涌现,要求档案工作必须有“快速反应能力”,保存并提供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微观上,档案工作无论在收集、整理、信息共享,还是在开发利用、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明显存在着时效滞后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档案工作较以来,的确有了一定的发展,设备、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总体上讲,档案工作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发展极不平衡,较经济发展而言相对滞后,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档案管理设备设施落后的现象相当严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在观念方面,中国古代档案文献“重藏轻用”、“秘而不宣”的文化传统对我国近现代档案管理、档案意识有着很大影响。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档案工作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中,社会档案观念停留在、机要、保密的狭窄认识上,因而在档案馆库建设、档案资源管理、档案信息开发等方面形成了封闭、自成系统的观念和格局。由于档案形成和利用上的滞后性、被动性的特点,又使得一些档案工作者形成了“被动服务”、“无所作为”的观念,形成了档案工作是“冷线”、档案管理只是收收藏藏的思想。这一系列陈念可以说是对档案工作创新的最大障碍。在理论方面,虽然档案工作理论为档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许多传统理论与档案工作新的实践已经不相适应。
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部门相比,一方面既要投入,另一方面眼前社会经济利益又不明显,这往往导致有些部门和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有所,认为档案工作不重要不主要,可有可无。实践证明领导重视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档案工作水平的高低。鉴于档案部门指导、监督力度不够,一些单位的错误和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有的单位堆集大量的档案资料没有及时整理,使许多珍贵档案面临散失的,有的单位只注重收集文书档案,许多珍贵的图片和音像档案没有保存下来。此外,在对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事件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也没有做到及时地收集。【9】档案工作仍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各地档案事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新时期在人力资源上提出了综合型人才、通才及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求。做好档案工作必须重视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多数单位的档案员多为兼职,且调动、调整频繁,人员变动较大,这样的档案队伍将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档案工作。【10】这些兼职档案人员在单位兼职事务太多,对档案业务基础知识了解不够,使得档案业务水平得不到很好提高,导致了归档不按时,质量不符合要求,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和工作正常开展。因此,在档案工作队伍中,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内耗不少,思想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的。档案工作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服务,档案工作人员在服务中要锻炼自己,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档案工作要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立足传承、记载、服务、提升基本职能,围绕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方式,积极探索特色式、创新式服务,整合资源,挖掘潜能,在服务经济主战场有为有位,展现。
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集聚载体,在明晰政策信号、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推进市场交易主体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手段创新,提高服务经济的综合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作用。档案部门要按照建立档案资源整合和利用服务两个体系的要求,围绕经济运行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方式,开拓性地指导好、服务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旺盛发展活力的企业相关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真正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软实力的存储器,可持续发展的孵化器。【11】
档案部门应以党和国家的经济战略部署和工作重点为中心,做到重大社会性活动积极主动配合,及时参与。对特别重要的档案,项目法人和项目涉及单位都建立档案并分级保管使用,同步进行原则。项目档案管理与项目实施工作同步进行,协调开展,项目实施到哪里,档案收集整理就延伸到哪里,项目竣工后及时归档。
第一、重点项目建设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进一步建立健全对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指导、验收机制。抓好项目资料建设,是搞好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抓好重点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城镇建设项目档案的指导工作。
第二、搞好民营企业档案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指导和帮助新的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和管理档案,认真为新的领域和其他社会组织做好服务。
第一、立足档案收集内容宽泛的特点,对于经济发展、工业、农业等综合和专业经济部门的相关档案,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系统收集和重点编研,便于县上科学拟定经济发展计划,实施重大战略运作,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经济决策和运行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建成全县的地情资料中心。
第二、要树牢档案服务经济工作在平时的思想,对于县域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各个阶段发展规划、人口、气象、土地、水利等相关数字,定期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些重大数据专业化管理,尝试建立档案库房服务经济建设专区,确定专人定期围绕县域经济建设重点汇编,更好服务于中心工作决策,更有效的把各项基础准备做活,做细,做超前,做到位。
在人们对重点建设项目档案意识还薄弱的情况下,县档案局、县发改局、县招商局、县考核办单位要相互配合,加强协作,切实做到项目工程任务与项目文件材料归档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结果与验收档案同步。确保项目发展与项目档案并存,真正使重点项目档案未重点项目建设服务。【12】
第一、专题先行。如果是老区,应积极配合各种红色资源挖掘整合历史资源,举办主题鲜明的红色展览,制作播放各种形式的专题片,激发创业斗志。如果是县域具有旅游资源,则要充分运用网络推介等形式,宣传境内名胜古迹,凸显档案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作用。
第二、创新领域。档案工作的精力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扩展新的领域,尤其对县域重点项目、新兴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应用、特色经济、新农村建设等新领域要加强建档工作,确保重点经济档案到位;要更好地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社会新阶层和广大社区延伸,加大民营企业建档,农民创业建档工作,构建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档案格局。
第一、及时了解用户需求。档案部门必须加强对档案利用受众的调研,广泛开展档案信息需求的调查预测工作,更多的与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捕捉各项工作中的热点信息,关注不同时期工作重点的变化情况。
第二、做好接收计划。经济建设中形成的资料在档案资源中占居着重要,对经济建设中形成的档案资料优先接收,列入重点对象来管理,并通过确定专人、简化手续,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查阅,使其尽快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为全县经济发展服务。【13】
第三、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研究、综合加工、深度开发档案资源,充分利用档案馆藏丰富的优势,积极主动为社会提供深层次、高质量的档案信息。着力构建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档案事业体系。
档案服务工作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法制来保障。档案法制建设就是档案立法、档案行政执法、档案法制监督等工作的有机结合,【14】档案法规在档案活动中得到贯彻落实的过程。
尽快制定新领域和新载体电子档案的立法,及时对已有的饿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档案法规进行修改和废止,逐步加强档案立法工作,提高档案立法质量,建立健全档案法规体系,不断推进档案立法创新,使档案事业发展具有基本的法律保障,档案事业管理有法可依。
法规体系的贯彻落实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只有提高全体、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法律意识和档案法律素质,档案法制建设才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做好档案普法宣传工作必不可少。在档案普法宣传过程中把档案法制教育与档案法制实践、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实现由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律意识向提高全社会档案法律素质转变,使档案事业管理由注重依靠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转变。
档案行政执法是档案法制的关键环节,是档案法规发挥作用的必要手段,也是档案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档案行政执法水平、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法》的贯彻落实情况。【15】首先,要对档案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支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的高素质的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其次,要不断完善档案行政执法机制,要严格按照的权限、依据、程序依法执法,行政执法的性、合原则,建立完善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执法。三要主动接受党委、、法制部门及政协的监督,切实解决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中的问题。
第一、创新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收集工作要改变过去“坐等收集”为“主动收集”,同时要从基层档案室抓起,变一家(综合档案室)的积极性为千家万户的积极性。整理工作要改变过去先收后整为边收边整,并重点放在基层档案室进行,使档案质量的把关从源头抓起。查阅利用工作要改变过去“等客上门”为“主动送信息上门”。开发利用工作要改变过去以档案部门利用馆藏档案资料搞编研为主,为以组织社会力量搞合作会战,开发利用社会档案资源,利用网上信息,研究市场经济新课题为主。总之,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档案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建设,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观念。【16】进行调查研究,看哪些人群的工作需要利用档案,向特定人群多宣传、为他们服务。
第二、着力增强服务的前瞻性。首先,认真贯彻相关政策,使档案服务工作始终紧随党和国家的战略计划,把工作想在先、做在前,做到点子上。其次,站在时代的前沿看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先进的科学指导档案信息开发工作。
第三、善于运用战略的眼光,研究和分析社会变革可能给群众思想观念带来的发展变化,有预见性地选择一些新颖的题目,确保档案信息开发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始终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档案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档案从业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工作,从过去疲于对各种文件催收的被动工作中出来,不能仅仅满足于把文件归档好这个阶段,更要树立三大意识:一是服务意识,树立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信息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安全意识,树立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防止档案泄密实践发生。三是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新问题,提出创新的决策、对策和办法。
第二、档案工作人员要培养三种能力:一是操作能力,要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包括档案文书立卷、档案整理、编目、鉴定,档案著录、标引、档案的等。此外,还需要具有统筹安排、仔细耐心的基本品质。二是管理能力,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程序,如何能够协调处理好这些程序的衔接,必然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三是学习能力,要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档案部门应该创建自己的网站,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加快原有的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通过这些有效的手段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在网上公开档案目录,通过网络逐级授权的方式档案全文数据库,以方便查询检索。
管理就是提高。应着重强化四个环节:一是规范。对于经济工作档案和民生重点档案,要积极探索制定出规范化标准,在重要经济部门推广应用,便于扩大经济档案的归档和应用。二是技术。引进新的信息和网络手段,探索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技术和标准,尤其对经济工作档案,收集前期就要加大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换存储,利用磁盘,光盘,缩微制品等多种媒介,扩大经济档案的利用空间。三是方法。要突出经济综合部门和民生部门的特色,有效整合资源,编制好种类齐全的探索工具,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来源:陕西党建网【】【打印】【关闭窗口】相关报道·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提升三农工作水平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