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期末都在“肝”论文这有什么意义?

类别:教育论文 日期:2018-5-24 1:40:15 人气: 来源:

  最近正逢期末考试季,大学生们一年两度最“好学”的日子又到了。除了大家在中小学里就熟悉了的“考试”这种形式,大学的特色在于,很多课程需要通过“论文”来拿到分数。

  关于论文,那真是,谁写谁知道不知道多少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为它废寝忘食、肝肠寸断。与此同时,论文的“负面新闻”也从来不少见,什么抄袭,,代写,查重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论文更接近于“垃圾”或“鸡肋”,而只有极少的论文当得起“优秀”。

  除了选择学术道作为终身职业的少数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彻底告别了论文这种文体。那么,大学生学习写论文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论文会让人又爱又恨?年轻的大学生们有没有可能在读书期间写出好论文?

  虽然“论文”两个字出现得太频繁也许会造成一些同学们本能的不适但我们今天还是打算比较认真地说一说关于论文的那些事儿。

  期末季,除了吐槽考试,关于期末论文的吐槽也大量涌现。最近出现了个新动词,叫做“肝”,大意是熬夜(很伤肝)做某事。最初是“肝游戏”,而期末季朋友圈里,“肝论文”的越来越多。与之相关的词汇为:丧、deadline。

  大学期末结课考核,通常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笔试,二是提交课程论文,也有将二者结合的方式。关于大学生课程论文,似乎吐槽已经成常态,学生吐槽写不完不想写,老师和社会吐槽学生态度不认真,东拼西凑。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学生的课程论文的意义在哪里呢?

  大学课程论文和结课考试最大的不同是,课程论文在某种程度上是进入了研究的领域。而研究是学习的最高状态,意味着阅读大量材料、提炼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整理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知,有所创新等等一系列研究流程。

  相比于大学前的基础教育,大学期间的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能力的“升级换代”。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在高中三年要学的书本,在大学一个学期内必须快速掌握。这意味着,进入大学的你应该已经有能力快速消化吸收知识,而课程论文就是在大学学科培养的基础上,再次推进智识——你能够聚焦感兴趣的话题,有所思考并自觉地查找资料,通过写作的方式以较为严谨的态度分享你的认识。

  但是具体到操作层面,却会有一些争议。比如一门课程的考核,究竟是考试更好,还是论文更合适?我们采访了一些大学里的师生,他们的意见各不相同:

  “本科生的考试,还不宜用撰写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因为学术论文的写作,既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同时也要对自己要论述的话题的学术史有较好的了解,而这些并不是大多数本科生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味滴要求本科生写论文,最后的结果就是堆积。”

  “在笔试和论文写作两者之间,还是更喜欢论文,因为往往笔试考察的更多的是记忆能力,而论文有创新的成分在里面,而且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查资料,合作共赢,这种体会很奇妙。”

  “(写论文让我)对生活以及各种存在的复杂性有了认识,对人的限度有了认识。写论文就是以数学的方式把握世界,不管用的公式有多复杂,也只是用公式。论文写作也会让人说话有条理,思考有聚焦,对事物有好奇心以及认真的态度。”

  “论文还是考试,这要视课程性质来定,如基础性的,考试是必须的,能督促考察学生全面掌握必要的知识。网络时代,知识似乎是随手可以取得的,但同时也可能是碎片化的,必要的死记硬背还是有助于系统性的知识掌握。研究性的课程,论文是必要的一个环节,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形成论述的能力。”

  可见,课程论文的“魅力”在于从自己的兴趣、问题出发来探索世界,同时也会引导人通过探索世界本身来加深了解自己。论文二字听起来似乎是没有温度的硬性要求,但它可以包含着创造性的喜悦的,同时也是对学习的良好训练。

  ——与其说大学为什么要进行课程论文训练,我们倒是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大学不进行这种学习能力的升级,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诗人李亚伟在诗歌《中文系》中写到:“吃伟人的剩饭伟人的咳嗽”,这或许说出了不少人对论文写作的感受:炒冷饭、东拼西凑、模仿痕迹重、全是套。

  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些固然是学生不尊重学术规范的体现,也与中国大学常见的教研机制和培养模式有关。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邓艮老师这样说:“在媒介如此发达的时代,与其大学生课程论文东拼西凑、毫无创新等种种问题,不如反思大学课程本身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怎样的教育?在我所了解的有限范围内,许多大学除了在大四开设毕业论文外(恐怕有的大学连毕业论文课也没有),平时是没有任何论文指导课的,这显然远远不够。”

  经常存在的情况是,学生需要完成论文拿到学分,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指导,于是只能凭着自己摸索试着写写。交上去之后,老师虽然打出分数,但并没有后续的和分析。——因为老师常常是这学期上完了课,下学期就不再教这些学生了。

  如果真的想要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必然需要增强论文的训练和反馈,尤其是对本科生,从写作规范、到研究课题的选择,文献的阅读和资料整理,再到文章结构,学术思维的建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指导。这才能让学生有所反思和收获,而非“交上去让老师打分有个依据”。

  北大教授郑也夫、朱青生分别曾立足于自己的学科特点,写了《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和《十九札》,解答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关于学术写作和研究的问题困惑,是难得的典范。

  就在这两天,微信公号“哲学研究”发布了一条内容,介绍大学哲学系哲学和逻辑方向将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开办论文讨论课。课上老师和学生将在每堂课上讨论一到两篇论文,并提出和修改意见。文中讲到了这门课的课程是:

  文科论文写作是专业学术训练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写作能力,读再多的书,都没有资格自称专业人士。而学术论文写作,恰恰是极其困难的工作。要在措辞严谨程度,论证严密程度和行文清晰程度上达到合格的水平,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我们举办论文讨论课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这方面训练。

  在一些大学的研究生训练中,也会有类似的形式。但虽然本科生已经普遍要面对“交论文”这一任务,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希望这样的讨论课能更为常见和普遍,覆盖更多的学生。虽然就现实情况来看,可能很难。

  而另一方面,是否应该尽早注重训练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样存在疑虑。尤其在大学本科,它并非要单一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更侧重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做出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等。

  在现如今学生就业与专业很难完全对口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写论文、做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专注,但如果学生的就业方向与此无关,岂不是很可能得不偿失?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大三学生陈同学就对我们说:“我有一个感受就是,我的专业科研属性太强,许多课程知识对本科就业的帮助不是很大。”

  仅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说,越早进入所谓的学习的升级换代越好;但若说人生的多样化选择上,片面强调学术训练,也会对一部分学生造成“强扭瓜不甜”的反效果。

  对于大部分本科生来讲,学会写论文,主要是了解基本的学术规范,锻炼“写”的能力,学会搜集资料、表达观点,建立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探索性的思维方式。而对于有志于学术深造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建设性的研究。让不同的人,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样,多年之后,即便彼时选择的和当年的所学所写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曾经深夜里在脑海中燃起的自主思考的火花,也可能伴随一生。

  本文来源于ipfs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中国亮点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