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哲学论文 > 正文

一团和气图》:儒家哲学的精华

类别:哲学论文 日期:2017-12-22 16:58:09 人气: 来源:

  图1所示是一幅比较少见的《一团和气图》青花瓷片,创作年代大约在清朝康、雍之际。正面瓷画中的人物低眉垂眼,点头哈腰,满脸堆笑,双手在胸前展开一个,“一团和气”四个字。加上他双脚相交,双膝外展,正好将一个圆形的画框填得满满当当。瓷器上画这样一个人物当然是有用意的。这用意是什么呢?

  见到瓷画《一团和气图》,很容易就想到明宪朱见深也曾用纸本设色画过一幅相似的《一团和气图》(图2)。据说这种人物画法就是他首创的,其真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明宪画的《一团和气图》。

  明宪在他的《一团和气图》上,曾题写过一篇“御制一团和气图赞”,明确记述他作此画的目的是赞赏儒、释、道“三教合一”。所以,《一团和气图》粗看画的是一个胖胖的人物,细看则是三个人物抱成一团。左边的人物梳着道髻,是的打扮;右边的人物戴着方巾,是儒生的装束;正面的人物光着脑袋,是僧人的模样。这是形象化地表示,希望“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蔼一团之和气”。

  从历史背景看,宪画《一团和气图》还有强烈的目的。因为在他前面,其父明英曾经因“土木之变”被蒙古瓦剌部俘虏,皇位由英之弟景泰帝继任。不料瓦剌部没有杀英,还把他放了回来。景帝在位八年,病危时明英又将皇位夺回。英重掌皇权后,废景帝、杀于谦,积下了许多恩怨。英去世,宪继位,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尽快消弭上一辈人留下的矛盾。他画《一团和气图》,目的之一是要为景帝、于谦制造。

  明宪画的《一团和气图》立意高明,但瓷画《一团和气图》并不是对宪画作的简单模仿。仔细观察图中的人物,他头部的左右两侧是完全对称的,所以画中人物就是一个人,而非三人合而为一。这一改动有深意,意欲何为呢?我以为是要象征他身上充满“和气”,体现儒家“和”的哲学思想。

  儒家认为,天地之间着“气”,由气形成。“气”要“和”才能相安无事,“气”不“和”则必定会生恶生乱。关于这一思想,《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中,有一段公孙弘答汉武帝问时说的话很经典: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可见,儒家对“和”的解释,是将它上升到哲学范畴来进行的。首先是人的内心要“和”,然后才能外形和蔼,进而君臣和谐,直至达到天地和睦相处的境界。所以,“和气”两字不仅仅是待人接物的态度问题,更是处理的基本原则。

  从个人实践来看,宋代理学家程颢或许是“和气”体验极深的一个人物。朱熹曾引《上蔡语录》中的话说:“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程颢这样的状态,正是儒家所理想的。有一种说法认为,《一团和气图》就是以程颢为蓝本创作出来的。

  明代《菜根谭》中有则警句,专论“和气”:“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风光,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不可一日无喜神。”这说明,明代人也十分认同“和气”的重要性。

  据《通俗编》卷十九记载:“国朝雍正十一年(1733),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寒山、拾得原是唐朝的两个佛教,后来被抢去称作“和合二仙”,雍正时又将他们敕封为“和合二圣”。两人在清朝的推动下,名声越来越响亮,成了大众化的偶像。清代中后期,瓷器上出现了大量《和合二仙图》,正是这种时代的反映。

  瓷画《一团和气图》的数量虽然远不如《和合二仙图》多,但它深含儒家,可算是清代瓷器上“和”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高雅品种,值得关注。

  延伸相关词:

  陈小艺被曝姐弟恋,倒追小伙被当保姆,陆贞传奇演员表,人鱼情未了 电视剧,莫小棋三级,保拉的诱惑,李慧珍老公,luciano rivarola,如意剧情介绍电视猫,电视剧当狗爱上猫

关键词:儒家哲学精髓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中国亮点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