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哲学论文 > 正文

上海大学统筹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资源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作用

类别:哲学论文 日期:2018-3-30 6:56:22 人气: 来源:

  上海大学把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课程,从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深化,将思政课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

  深化课程内容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以思政课综合创新为重要突破口,挖掘并整合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思想教育资源,积极拆除“学校和社会之墙,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逐步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一是深入研究教材,发挥马工程统编教材优势。设立教学研究专项经费,组织教师深入系统研究思政课统编教材,鼓励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不断增强理论力。积极开发教辅材料,基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思,参与编写《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南》《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养读本》,着力解决高校思政课与中学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帮助教师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深讲透。二是开展集体备课,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教学。围绕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和理政新新思想新战略,制推进集体备课会,校领导全程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讨论,“备理论”、“备学生”、“备热点”、“备教学方法运用”。遵循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有计划、分专题地进入课堂,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三是推出《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开好国家的各门思政课的同时,举全校之力打造《大国方略》《创新中国》等一批精品思政课选修课程。邀请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组建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教研一体化师资团队。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在讲授知识过程中传递正确价值导向。《大国方略》设置“中国梦”、“中国道”、“一带一”等9个专题,对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深入生动的解读,深受学生欢迎。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办学工作的突出,尤其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引导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教育,构建让教师想教好、能教好的工作机制。一是聚焦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构建“立交桥”式培养体系。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校,中青年教师随堂观摩、结对学习。与俄罗斯、美国等一些知名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每年选派约5名思政课教师交流访学。这些教师既在对外交流中中国声音,也将世界视野引入思政课课堂,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二是首创“项链模式”,实现多学科师资协同育人。引入名师大家、党政领导、企业高管等各条战线优秀人才,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资源库,构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人才体系,将教师单兵作战变为团队作战,促进师师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三是依托同城平台,实现资源共享。2014年起上海市试点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城平台计划”,学校专门设立招生名额,邀请全市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博导、硕导,组建联合导师团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计划和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的科研支撑。

  加强教学方法,用问题导向增强教学有效性。强调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意识,逐步构建形成从案例导入到理论分析、从实践探索到问题解读的“四版块”知行学模式。一是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2009年起承担高校思政课“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梳理问题体系,探索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收集整理学生原始问题近10万个,建立多角度、多层面的课程教学问题库,编撰出版《思考与解读》《释疑与解惑》《教学与》等系列教学研究。二是注重话语体系,贴近学生思想特点。连续举办7届“上海大学思坛”,每年开展教学质量活动月,举办170期社科论坛,组织实施20期教学基本功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的教学。三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贴近学生接受习惯。进行“微课程”教学,建立思政课“微课程”视频库,把教材的逻辑体系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形成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满足学生自学需要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哲学课程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中国亮点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