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哲学论文 >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评价:基于马克思主义时间理论的分析

类别:哲学论文 日期:2018-12-22 5:19:49 人气: 来源:

  [摘要] 文章根据马克思主义时间理论,在分析时间与小康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引入时间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发现,大多数地区的时间差异与当地小康社会建设情况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还存在小康社会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相邻省份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对此,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尝试从各地时间的差异性着手,增加并利用时间,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新动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原则。党的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达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定性阶段。习指出:“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并不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④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经济负担和压力并没有减轻。相较于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有限。为获取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仍要付出过多劳动时间以提高收入水平,因而可支配时间相对有限,生活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中华人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然而,笔者调查发现(表-1),全国各地劳动者的周均工作时间基本都超出44小时,其中超出50小时的占半数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0小时。这表明各地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普遍过长,而且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增速下滑,企业面临的市场趋紧,很多企业选择延长加班时间,但支付的加班工资并未达到水平,一些企业甚至不支付加班工资,⑤关于“长时间加班”“过劳死”“抑郁症”“员工跳楼”“年假清零”等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些情况不仅违反有关劳动法规,侵害劳动者的休息休假,而且破们的生活平衡,损害身心健康,绝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正内涵在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增加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凝聚起更大的社会力量,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增加时间的重要性,把握好时间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将其作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和参考标准。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普遍改善。相关部门及学术界对此高度关注,探索构建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小康社会的建设情况,做出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着重考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完善。1991年,国家统计局联合计委、财政、教育、卫生等12个部门制定了关于小康社会的16个监属蛇的属相婚配表测指标和临界值,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参考标准。⑥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初步实现小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相关部门又进行了深入研究。贺铿构造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文教与卫生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3个子系统,共26项指标。⑦国家发展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将英格尔斯的现代化十大标准,加上基尼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国家信息化综合指数和国家资源安全指数,作为评价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指标体系。⑧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将考察范围扩展到6个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法制、文化教育、资源共23个指标。⑨这些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从3个方面逐渐扩展到6个子系统,具体指标从10个左右增加到20个以上,这一变化过程不仅表明我国的小康水平不断提高,还体现出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思变迁。

  学界也积极研究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并对各地区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测度,发现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显著。杜心灵、赵彦云将小康指标分为经济、社会、科技、生活质量、国民素质、管理、生态与医疗卫生水平共8个子系统,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测度发现各地区的小康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协调性。⑩宋林飞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五个子系统共36项的指标体系,并测度发现各地区的小康实现程度存在显著的梯度。⑾此外,有的学者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提出了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胡鞍钢提出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四个重要指标:人均收入指标、恩格尔系数、人类发展指数、贫困人口比例,并指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技术成就指标、世界银行提出的可持续性指标等也可以纳入指标系统。⑿这些研究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国际可比性,为衡量小康社会的建设情况提供了参考。但是,这些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发展指标而设计的,没有反映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类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持这一构建思的学者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沿着这一思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情况。他们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6个子系统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总计60项标准。⒀高兴波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3个子系统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并增加了后两个子系统的比重。⒁肖宏伟根据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法制和生态文明五个维度,测算了2010-2012年小康社会的建设进度,指出难点在于一些可持续发展指标和公平、平等指标。⒂这些研究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表明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但只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来设计指标体系的框架,这实际上仍是以经济发展指标为主,未能直接反映出人的全面发展。

  上述各种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测度当时条件下的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但这些研究之所以无法有效衡量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忽视了对时间的考量。马克思指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⒃应当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共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时间理论的视角来认识小康社会,构建引入时间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分析各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情况与时间的关系,探索完善国民福利评价方法,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这要求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力,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节约劳动时间,增加时间,为人们提供闲暇和发展的活动空间,共享发展。

  对“时间”范畴最简单的理解是:劳动时间之外,人可以支配的时间。这部分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⒄“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⒅在时间中,人们可以进行自觉的活动,并在各类活动中进一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实现全面发展。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增加时间,这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即提高劳动生产力,这是节约劳动时间的根本途径,为增加时间创造了可能性。为了满足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付出劳动时间来生产物质资料,然后在可支配时间中进行消费,实现自身的和发展。一般地,劳动时间越长,得到的物质资料就越多,但可支配的时间却变少。反之,劳动时间越短,可支配的时间则越长,但是相应的物质资料却变少了。这要求提高劳动生产力,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在较短时间中生产出更多物质资料。只有充足的物质资料和可支配时间,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真正的时间。

  第二个条件是缩短工作日,真正节约劳动时间,这是增加时间的根本条件。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提高虽然压缩了必要劳动时间,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劳动时间并没有减少,导致社会两极分化。马克思指出,“在一方产生剩余劳动时间,同时在另一方产生时间。……同一方的时间相应的是另一方的被时间。”⒆而旧分工又使劳动者不得不在某一特定领域活动,自身的劳动能力也被固定在某一特定方面,才能够获取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因而无暇从事其他领域的活动,造的不平衡发展。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缩短工作日,物质资料的合理分配。

  实际上,第一个条件是生产力发展所要达到的条件,第二个条件是生产关系调整应当实现的条件。增加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两个条件相互促进,同时得到满足。“劳动生产力越是增长,工作日就越能缩短;而工作日越是缩短,劳动强度就越能增加。在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已定的情况下,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之间分配得越平均,一个社会阶层把劳动的自然必然性从自身上下来并给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越小,社会工作日中用于物质生产的必要部分就越小,从而用于个人的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⒇这就使人不再为物质资料生产所,可以使自身的能力、个性、社会关系得到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因而小康社会建设可以满足增加时间所需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实现真正的统一。这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还是小康水平的直接体现。这“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的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线.增加时间与建设小康社会相互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及合理分配。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直接表现形式。而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由人的劳动所创造。因而劳动时间成为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付出更多劳动时间,能够增加社会财富,但可支配的时间则会减少,人们进行消费、休息和较高级活动的空间就会相对缩小。这与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相矛盾,不仅对劳动力再生产形成,还使人的劳动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在社会层面上,这会制约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阻碍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一味延长劳动时间,而应当着眼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生产技术手段更加先进。“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22]生产力越发达,在一定劳动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就越多,可支配的时间也就越多。马克思指出,“创造出可以支配的时间是财富整个发展的基础”。[23]这一方面增加闲暇时间,使人们获得充足的休息,消费潜力,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社会财富增长。另一方面增加较高级活动的时间,人们可以进行科学、艺术活动,发展社会关系,“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更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24]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当然,增加时间并不是给人们提供过长的闲暇时间,而是要依据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和需要来调整生产关系,充分休息、个人能力发展与社会财富增长相协调,使增加时间与小康社会建设相互促进。

  2.以时间为尺度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必须依靠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25]社会财富寓于人的发展之中,寓于时间之中。马克思指出,“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以支配的时间为尺度,才能达到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以时间为尺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着手,实现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增加相协调。我国目前所取得的小康社会建设主要依靠人们付出大量劳动时间。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企业患有“加班依赖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盈利。而劳动者在劳动时间中所获得的报酬较少,为提高收入水平,不得不“自愿加班”以维持生活需求。[27]此外,的产假、带薪休假等制度也未得到有效推行,“过期清零”“年假被指定”等现象时有发生。[28]2013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29]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劳动者意识不足且渠道缺乏等不无关系。如果继续依赖这种发展模式,人们的经济负担和压力无法有效缓解,消费潜力和创造活力更难以发挥出来,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可能因此而进一步拉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换挡期,要实现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的转型。针对过度劳动的现状,合理增加时间,实际上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因此,以时间为尺度,发掘其中蕴藏的财富,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将有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全面进步,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可支配时间和物质文化基础。因此,以时间为尺度,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框架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发展子系统。经济发展水平标志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水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向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加的物质基础。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测度:P总量及增速、人均P、进出口总量、资本形成率、最终消费率等。

  2.社会发展子系统。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是小康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社会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指标来衡量:城镇化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供水总量、城市天然气供气量、基础设施项目、社会捐赠款、社会保障参保情况等。

  3.教科文卫子系统。教育水平、科技创新、文化繁荣、身心健康是小康的重要表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发展水平:教育经费、高中学历人口比重、大学专科学历人口比重、大学本科学历人口比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科技发展水平:高等学校R&D课题数、研究与开发机构数;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数;卫生事业:财政支出中卫生经费、医院数、村卫生室数、传染病发病率等。

  4.人民生活质量子系统。人民的生活质量是衡量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条件。粮食安全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人口老龄化趋势则直接影响各个家庭的消费结构,因而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人民生活质量:耕地面积、居民消费水平、老年人口抚养比、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单位数等。

  5.生态子系统。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实现绿色发展,绿色消费,能够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具体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二氧化硫排放量、水资源总量、城市公园面积等。

  6.时间子系统。增加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求增加可支配时间,另一方面要求具备足够的物质条件来充分享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由于时间的内涵包含物质和时间两个方面,故关于时间的直接数据不方便统计,故采用工作时间、劳动收入等数据来考察时间子系统,具体指标包括:年均劳动收入、周均工作时间、伴侣年均劳动收入、伴侣周均工作时间等。

  以时间为尺度来建设小康社会,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的富裕。上文通过引入时间相关指标,构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时间子系统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3,该数据库数据截至2012年,且未包含新疆、、海南三省(区)的数据。限于数据可得性,同时为保持时序一致,笔者统一选取了2012年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来考察各地小康社会建设情况。其他子系统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年鉴》。2012年,党的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正处于决胜阶段。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下行压力逐渐。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7%,近十几年来首次不及8%,到2016年经济增速下降为6.7%。因此,选取2012年为时间节点来衡量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情况,有助于发现和找准着力点,如期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基于以上数据,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包括P总量、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受教育程度、课题项目数、卫生经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二氧化硫排放量、森林覆盖率、周工作时间、年均劳动收入等36个指标。由于上述各项指标的测量单位不同,统计口径不一,为便于综合评价,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本文运用SPSS 17.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结果显示,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1.675%,已超过80%(如表-2所示)。且因子载荷矩阵显示,前6个主成分已充分涵盖了所设定的6个子系统评价体系。因此,本文选取前6个主成分作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所有指标的数据已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标准化主成分作为衡量依据。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3),可得到如下结果。第一,主成分因子对下列指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P总量、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城市天然气供气量、进出口、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捐赠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这些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表现出一个地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第二,主成分因子较好解释了以下指标:公共图书馆数、村卫生室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单位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医疗和养老等方面,可以衡量公共服务水平。第三,主成分因子对城市公园面积、水资源总量、森林覆盖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主要考察生态方面的情况。第四,主成分因子较好解释了研发机构数、大学本科学历人口比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教育科研发展水平。第五,主成分因子主要解释了周工作时间、伴侣周工作时间,反映时间状况。第六,主成分则与第二主成分因子、第四主成分因子共同反映教科文卫子系统的综合情况。

  综合考量各子系统可以发现,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显著。综合得分达到平均水平(≥0)的省份包括广东、山东、江苏、四川、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湖北、辽宁。其中前3位的省份都位于东部沿海,而其他省份大都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或是西部较为发达的省份。综合得分低于平均水平(0)的省份为:广西、上海、福建、江西、陕西、云南、山西、、重庆、贵州、、、甘肃、天津、青海、。这些省份中,除上海、福建、天津以外,主要位于东北和西部地区,而且排序靠后的省份大都属于西北地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分前6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上海,都位于东部沿海,属于发达地区。第7~11位的四川、河南、辽宁、湖南、湖北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大多数是东部、中部省份及西部较发达省份。排序靠后的云南、甘肃、贵州、、青海都是西部省份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仍然相对落后。这一结果反映出各地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确实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一些排序靠前的经济发达省份在综合考量中得分有所下降,表明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还要实现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从第二主成分所反映的文化、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来看,四川、河南、山东、、广东、湖南位居前6位,第7~16位的安徽、江苏等省份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位于中东部地区,而排序靠后的其他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天津、、上海四个直辖市的排序都在20位以后,与综合排序和第一主成分排序的出入较大。这主要与各个地区的人口总量有关。与直辖市相比,其他省份的人口基数较大,特别是排在前6位的都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因而当地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相对较多。相比之下,直辖市在人口总量上大大少于其他省份,因而公共服务的数量相对较少。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似乎、上海不及其他地区,但其公共服务的质量则相对较高。这一点可从不同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科研水平等指标中反映出来。在第四主成分所代表的教育、科研水平的得分中,前3位的地区为、四川、广东,上海为第11位,而山东、河南则位居16位和17位。但是,紧靠、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天津、、山西、安徽等省份,以及西部和东北的辽宁、甘肃、、、青海、等地的得分不高。这表明各地在教科文卫方面的发展质量上仍有较大差距,而且同一区域内各地的发展存在不协调现象。第六主成分得分同样出不同地区的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项目在量上及质上的差距。

  第三主成分主要衡量生态情况。排序靠前的广东、浙江、青海、江西、福建、四川等省份有山区、河流、湖泊或草原。与综合得分及其他主成分因子得分情况不同的是,在生态因子得分中,西部及少数民族聚居的甘肃、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超出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则以中东部地区为主。这表明西部地区虽然发展相对滞后,但其生态较为良好,为这些地区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方向。

  关于时间的第五主成分因子得分情况反映出,大多数省份的时间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及教科文卫水平具有一定的正向关系,只有个别例外。第1~14位省份的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东部地区的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浙江,中部地区的安徽、河南、湖南,西部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与其他主成分因子的得分情况相比,可以发现时间因子得分较高的省份大都是经济、社会、教科文卫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这些省份的周工作时间相对较少,劳动收入较高,因而其时间因子得分的排序靠前。但特别的是,西部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个别省份排序靠前,如广西、、分别居于第3位、第4位和第7位。这些地区工作时间较其他地区少,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落后,存在一定程度的时间闲置,时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时间利用方式可能与民族习俗、教等有一定关系。第15位之下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大都位于部及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工作时间较长,收入有限,物质文化需要仍未得到有效满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个别省份,人们的工作时间也较长,如江苏、山东分别排在20位和22位。这表明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付出大量的劳动时间,人们的工作压力并没有减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步。本文根据小康社会与时间的关系,将时间指标引入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当中,是对完善国民福利评价方法的一种尝试,旨在为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协调探寻思。主成分分析法表明,各地小康社会建设情况存在一定差距:首先,一些省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排序靠前,但其他子系统的得分却较低,小康社会的各项建设不平衡;其次,大多数省份的时间状况与当地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正向关系;最后,相邻省份之间的发展不协调,特别是邻近发达地区的一些省份,在公共服务、时间等方面的差距明显。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变发展思,从各地的时间差异性着手,增加时间,利用时间,发掘时间红利。第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劳动生产力,探索合理缩短工作日的方式和办法。要严格执行劳动法、最低工资法、带薪休假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加应有的可支配时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点进一步减少工作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激发人们的消费动力和创造活力。第二,推进邻近地区一体化建设,拓宽增加时间的渠道,实现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若干个区域中心城市,通过建立统一规划、互连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缩短地区之间的交通物流时间,扩大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区域发展平台,提高共建共享水平。这有助于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增加时间价值,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第三,利用各地区在生态、时间上的差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绿色发展。西部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但拥有良好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时间相对充裕。拥有独特优势的省份应以此为契机,吸引时间充裕地区的人们来领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改善劳动时间长但经济效益低的局面,优化配置劳动时间,提升时间价值。

  ①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载于《求是》2013年第1期第3至7页。

  ⑤[27]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王琦《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迈向高收入国家进程中的工作时间》,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7-50、8-16页。

  ⑥⑧国家发展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主要观点》,载于《红旗文稿》2006年第6期第35至38页。

  ⑦贺铿《关于小康社会的统计评价标准和监测方法探讨》,载于《统计研究》2003年第4期第3至8页。

  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0至271页。

  ⑩杜心灵、赵彦云《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载于《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6期第61至64页。

  ⑾宋林飞《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6至14页。

  ⒀周长城、陈红《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综述》,载于《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71至72页。

  ⒁高兴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探讨》,载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第60至65页。

  ⒂肖宏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载于《发展研究》2014年第9期第27至34页。

  ⒅[22][24][25][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5、218、225、222、22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7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探索”(编号:2016ZDA00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马克思时间经济理论及其现代应用研究”(编号:13YJA790009);江苏省社科基金“构建统筹协调、互动融合的江苏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研究”(编号:13WTB020);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助新计划项目(编号:2017ZXJH01)。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中国亮点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