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在新疆在中国传统诗词的宝库中,入其内,出其外。他不仅有冰蓝之妙,且有点石成金之能,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
作为中国当代古体诗词的杰出词人,写出许多之作。如《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等名篇。正是这些经典之作奠定了在中国当代古体诗词创作的地位,而这些经典之作恰又最集中地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正所谓最优秀的作品又是最传统、最民族的作品。纵观创作的67首诗词,引经据典于古代文化的例子就很多。如春秋左丘明的《左传》、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故事,共引用12次之多。在历代的散文大家中尤喜战国时期庄周的散文,在其《逍遥游篇》、《秋水篇》、《山木篇》等文中,共引用其典高达16次之多。尤其是鲲鹏这一意象在诗词中被反复使用,而且向度不一,不仅使该意象活灵活现,而且深沉大气。同时,它也是诗词中使用诸多意象中最成功的一个,已成为诗词中的主题艺术形象。还经常反复引用六朝诸贤的论文,如: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南齐•臧荣绪的《晋书》、南朝•梁•庾信的《哀江南赋》、南朝•沈约的《宋书》、南朝梁•刘峻的《辨命论》等等不一而足。从中不难看出,不仅涉猎书籍之广泛,而且学习得极其精深。所以用典又十分确切,其博学家的风采足令后人仰视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是关于鲲鹏的描述。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这则是水击的出处。
关于《念奴娇•鸟儿问答》里化用《逍遥游》的句子则为:“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原文中的扶摇、羊角都是旋风的名称。
至于上述例句中的“斥鹗”在《逍遥游》里则是:“斥鹦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于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另外,在《逍遥游》中关于“莽苍”的描述是:“适莽苍者,三飧而反,腹犹果然。”历来注家对莽苍解释不一,成玄英疏注云: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之不甚分明也。而当代褚斌杰则对此三句注曰:到近郊去的人,只要准备三顿饭就可以往返一次。(而且肚子尚饱,果然,饱的样子)
而“观鱼”一词用典于庄子,是大有寓意的,该词是于《庄子•秋水》末段,是庄子与梁惠王之相惠子关于观鱼时的辩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和柳亚子诗时,刚刚定都北平,已登上九五之尊。柳亚子则因谒孙中山衣冠冢为出无车与有关部门发生争执,愤而欲辞归乡里,用其典于诗而劝之。濠上观鱼,其深意所在,各有神会。
在《秋水》篇中还引用一典: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太仓乎?(注:梯米,形似小米的草种子)
“我返自崖君去矣”,则是用典于《庄子•山木》篇:“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有关盗跖的典故,在《庄子•盗跖第二十九篇》中描述得非常清楚: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天下,侵暴诸侯。柳下季对其弟的描述则是: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当孔子往而说之,被柳下跖骂曰: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以迷天下之主。但孔子对柳下跖却当面褒,(除三德外)又曰:(将军)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如黄钟。可见庄子对柳下跖是赞赏的,对孔子是齿冷的。这种观点是赞同的,在《贺新郎•读史》中,对盗跖是的,在写该词的十年后,在中国的大地上又掀起一阵批孔狂飚。相隔两千年,两意相通,可见庄子的思想对的影响何其大焉。从中亦可断定老庄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是诗词重要的文化源头之一。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受时代的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成为作家激越情感的抒发。的诗词创作亦不例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诗词影响最巨的,还是古代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一生追求“天人合一”即达到上绝对的境界,因此超越即为庄子的哲学核心。而在诗词创作中所表达的对的追求和超越则又是极为明显的。诸如:
在上述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诗词创作中对庄子哲学思想的阐述和发展。在《采桑子•重阳》中,大战在即,,瞬间而至,但在的眼里,所看到的不仅是“战地黄花分外香”,而且还想到“廖廓江天万里霜”。这是对世界的超越。《忆秦娥•娄山关》中,红军将士血战雄关后尸横遍野,那是何等的惨烈,可所想到的则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看到的则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对生命的超越。1925年,中国起步伊始,在《沁园春•长沙》中,就叩问长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向者的挑战。而在十一年后即1936年,在《沁园春•雪》中,则再一次向者挑战:“欲与天公试比高。”只有挑战,才有超越。在《念奴娇•昆仑》词中莽莽苍苍的昆仑山,不可不谓之为壮,可却要分山赠人:“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不可不谓之高,五洋,不可不谓之深,却要摘月,下洋捉鳖。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中云:“可上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种天上唯我独尊,唯意志,唯上的英雄形象,恰是对庄子超越最好的诠释。
更主要的是这种超越和追求的庄子思想,在诗词中不仅仅留香于某首诗词中的某句上,而是溶解于诗词中的意境上。在《沁园春•长沙》中,在湘江之滨,寒秋,竞,主沉浮,粪土王侯,击浪遏舟,那种引领者的英雄气概及再造江山的勇者形象何异于庄子《秋水》中振翅欲飞的大鹏者。在《沁园春•雪》中,披襟迎风于雪霁的高原上,睥睨古今,扫空六合,那种超越一切的历史气度,则古往今来、天上亦恐无其二也。古代的庄子纵也是放荡不羁,礼法和,以及对阶级采取不合作态度之种种,但与在诗词中所表现的唯我及唯意志的超越,在其生命品格和品格上,则不仅仅是青蓝冰水之别,也不是瞠乎其后之状,而只能是难望其项背也。
首先,在思想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庄子对当时的现实社会十分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不仅表现在他玩世不恭、随俗浮沉的处世态度上,而且表现在他对生活充满恐惧,时刻徜徉在人生的十字口。他见到山木因不成材而被免于砍伐,他很庆幸自己没有显露之才而免于被杀。但当看到雌雁以不鸣被杀,又想在社会露一手的雄才大略。他把自己掩饰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而,这些都说明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当然更多地还表现在他对社会的言论上,在《胠箧》说:“窃钩者诛,者侯,诸侯之门而存焉。”虽然庄子的是消极的,但在先秦诸子中已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点是十分欣赏的。
对当时的社会也是十分不满,他是旧传统的挑战者和者。当然,所和挑战的必须是旧的传统中妨碍社会发展的不合理的事物。与庄子不同的是,不仅是积极地,而且是勇敢地挑战,继而是。他“不但要砸烂一个旧世界,还要创造一个新世界”。为达此目的,他提出“枪杆子里面出”的口号。反映在诗词中,对当时的们既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和“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的,还有“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及“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雄心壮志,更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战斗豪情。经过几十年战斗,的终于胜利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浪淘沙•》)。
可以说,和庄子都是不满当时所处的社会,只不过庄子的是消极的,无用的。而的是积极的,而且是成功的。
其次,在文学创作上的相同之处。首先是同属一的区域文化。就其文风而言,《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疑是属于南方体系,即为楚国文化的代表。虽然庄子为战国宋之蒙人,但楚威王极其赏识庄子的学识,曾使人聘请庄子,可庄子不应。而屈原则为战国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古籍所载“庄狂屈狷”,不但说明他们都是浪漫主义作家,还说明庄子浪漫主义创作还要早于屈原。虽然与庄屈相隔两千年,但今三湘之地亦古之楚也。因此,他们同受之于楚文化的熏陶,在青少年时代所作课堂笔记《讲堂录》中,仅庄子《逍遥游》一文就有几百字笔记。他还全文屈原《九歌》、《离骚》。由此可见对庄屈作品的攻读之勤和喜爱之深。
还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诗词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答友人》等优秀作品。另外,代代相传的湖南民歌民谣对影响极深,而这种代代相传的古楚歌谣,正是韶乐的延续。韶乐则是庄屈在当时共同欣赏并接受熏陶的优美音乐。的诗词曾引用不少的民歌民谣,如“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就是化用了民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而在《十六字令》中之“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句,则是借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的原句。
再次,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庄周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既不像孟子借助雄辩循循善诱,也不像苟子、韩非那样,通过逻辑推理的论证而正面立论,而是采取形象的寓言,拟人化的设喻,奇诡的想像力。而且他随思信笔,注重形象思维,使文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正如鲁迅所言:“(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可见庄子的文章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卓越的典范作用。而这一点正与在诗词创作中心意相通。
大多诗词都是注重形象思维的,使诗的和诗的形象完美结合,在1965年7月21日给陈毅的信中就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在创作时,经常使用丰富的想像、神奇的联想、出新的比喻、美妙的象征等表现手法。而这些表现手于庄周的文章中,得到最好的验证。庄子作品中的庄周化蝶、北冥之鱼、庖丁解牛,无一不反映庄子的想像丰富。尤其是庄子创造的一批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更令人感叹不已,如形象、畸人形象、南海之帝,而且在庄子的作品中,无论是大树、鲲鹏、神龟,无一不显示出诡怪,无一不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妙想。所有这一切都对的诗词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钟情于庄子则是必然的。
2013年12月,作者耿汉东先生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纪念伟大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发言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淮北市人,大学本科。先后供职于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喜欢读书,文字,己创作出版15部作品,主编6部诗集。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