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知名科普作家在推特上爆料,“英国斯普林格出版社一口气撤掉《肿瘤生物学》2012-2016年发表的107篇论文,全都来自中国(包括复旦、浙大、中南、上海季建业 周冰交大等等。
2016年9月份,美国抄袭监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通过国际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系统顺藤摸瓜,发现了一家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而该公司与一个巴西SCI(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默契合作,收费为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
而上述所谓的中国学者,据爆料基本上是中国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许培扬在其科学网博客中揭露,大量中国医生的论文投到了这个巴西期刊,占该期刊发表论文总量的54.901%。2015年,该刊中国学者文章达到了1605篇,比例更是高达78.1%。
也就是说,这家SCI h指数达34的巴西,基本上被中国医生占领了!当时就有一大波医生和医院卷入其中。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医疗界人士多次被爆出轰动性论文造假事件。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中国医生热衷于跑到国际上发表论文呢?事实上,这都是给逼出来的!
不搞科研文会怎样?对此,广州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原内分泌科主任兼大内科主任周昭远痛入。因为对科研论文“不感冒”,这位年过五旬、临床技术水平过硬的大医生,虽然带过的学生不少早就已升主任医师,但他至今却仍是副主任医师职称。
因为根据中国的临床医生评价体系--职称评审制度,科研论文和职称挂钩,职称和薪资甚至岗位挂钩。因此一名医学生医学院毕业进入临床工作后,一个以科研论文为核心考核指标的职称晋级之随着展开,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走下来长达十几年甚至数十年。
不仅如此,甚至高校和医院的排名中,科研论文也占据着巨大比重,领导们有足够多的动力让医生们搞科研写论文。
据悉,畸形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国内出现了手术不精的外科主任,并着大量医生在临床上疲于奔命的同时,还要为了升职称到处托关系找门搞论文造假。
在这种思维的导向下,中国沦为了学术论文的“造假工厂”,每年产出数量巨大的劣质论文,并催生了市场巨大的论文造假产业。中国医生也因此在国际同行面前一次又一次丢人现眼。
据《科学美国人》2013年底发布的《中国的论文发表买卖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不少造假学术的项目资金支持来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据《看医界》了解,目前已经有多地出台取消基层医生职称评审论文要求的政策,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好评。
有学者认为,基层医生的论文要求可以取消,但教学医院的医生还是应该搞科研些论文的,这是国际惯例。
但事实上,上述绝大多数论文造假并非来自于基层,而是来自于国内各大知名三甲医院及医学院校,因为基层医生并不需要发SCI,只需要在国内期刊上造假就行了,只有大的三甲医院及医学院校的医生才着跑到国外造假。
因为,上述学者忽略许多因素,比如,据了解,在中国,“教学医院”这一高大上的名词已泛滥,基本上所有的医院甚至二甲医院都成为了各个医学院校的附属教学医院,甚至有的医院能够挂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的牌子。
不仅如此,在中国糟糕的医疗体系下,越是大医院,越是人满为患,床位雄冠全球,门诊量大,动辄一年几百万,但职工人数却少得可怜。
据《看医界》推出的“中国大医院职工规模排行榜” 显示,我国的三甲医院可谓标准的床位多、门诊量大,而职工人数却严重不成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哪有精力做科研写论文?而据一位美国华人医生向《看医界》表示,在美国,即使是教学医院,只要医生不想搞教学就不需要写论文,如果想搞科研,则有着较为充足的时间和资金保障。
据悉,中国以科研论文评价医生职称的评价体系,不仅逼着医生搞造假,还严重影响着中国医生群体的解放。
青年医生为何不敢离开公立医院?道理很简单,离开后,就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很难在职称上取得进步,如此以来,医生执业的双腿被绑上了粗重的锁链,不混上副高职称一般不敢轻易“动窝”。
事实上,科研论文体系对于医生群体的荼毒,也让不少官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李克强总理就“论文写得不错,可手术没做好,病人的问题没解决,那不是花架子嘛!”
一位河南省的卫生官员也表示,论文与职称挂钩,原本是全国的一个,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原本的职称与论文挂钩的评价标准在可操作性、发挥分类指导、行为导向作用等方面作用明显不足……并强调,以后对一个医生的评定将强化临床导向,重点评审其临床工作能力和业绩。对不同类别和不同级别卫生机构人员提出不同岗位能力和业绩要求。
但何时才能让中国医生群体脱离科研论文,不再着去造假?还需要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措施,废除现有糟糕的评价体系,真正以临床论英雄!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