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工作出现了诸多弊病,因而采取了多种举措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本文简称为“监督会计”。可是,会计工作存在的弊病却一直未能得到纠正,有人,会计人员应由国家有关部门委派,即实行“会计委派制”,但也有更多人对此存有疑虑。会计委派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未深入展开。本文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引起尤其是物质利益分配关系要素发生变动的同时,也使会计人员的地位和得到提高,而地位或又必须接受监督。会计委派制的实行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它是现代企业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其实施的政策制定可围绕组织领导、基础建设、委派人员等要点进行把握。
【摘要】 指数是国际统计学界和经济学界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是学术研究和实务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赋能诸多领域的集中体现,对于新时代、新经济、新常态、新业态、双循环下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人工智能平台的广泛搭建,赋予指数研究以新的思、方法和工具,从而使之得到更为广泛的扩展。本文对国内外以构建经济领域指数为主题的研究和通过构建经济领域指数来研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回顾,分析了宏微观经济指数构建和两者间的互补与竞争,讨论了会计领域指数、指数的优化与运用、大数据时代指数构建进展与趋势。本文旨在系统解析经济领域指数和会计领域指数研究的发展与演变,是跨学科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研究的一个尝试,丰富了指数领域和会计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于运用指数进行科学研究和经济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 混合所有制是新时代下全面深化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双元能力的理论视角进行国有企业混改的多案例研究,着重探讨国有企业混改动因与混改模式的选择匹配问题。首先,基于组织间合作双元能力明晰了国有企业与民营股东各自的优势与混改动因;其次,根据国有企业类别、混改动因以及控制权的分配情况,把国有企业混改模式划分为国有股东占优模式、民营股东占优模式和无实际控制人模式三种模式;最后,针对三种混改模式分别选择了中国联通、舍得酒业、云南白药三家代表性的国有企业混改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国有股东占优模式适合处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民营股东占优模式适合处于完全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无实际控制人模式适合处于完全竞争行业但具有其他考量因素的国有企业。三种混改模式具有全面性和排他性,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最大限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混改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混合所有制的初衷与积极作用。
【摘要】 在复杂多变的下,如何突破“新生劣势”的困境,实现高效优质成长,是新创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一项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知识资本是新创企业提升竞争优势、增加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本文基于知识基础理论、演化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构建“知识资本—成长过程—成长结果”理论框架,分析知识资本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成长阶段下企业知识资本的存量及结构特征,阐释新创企业成长径的演化过程,进而新创企业成长的“过程黑箱”,为新创企业成长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理论依据,为创业者如何结合知识资本结构选择成长径提供模型参考。
【摘要】 以2010~2020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会显著降低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拓展性检验表明,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中介机制检验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减少了真实盈余管理,进而降低了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分析表明,当非控股大股东持股相对较少以及管理层持股时,退出具有更显著的作用。
【摘要】 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代表人物,研究其结构的配置有利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本文以2007 ~ 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差距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并结合企业产权特征和企业生命周期,多角度探究不同类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差距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董事长—总经理差距大的企业的成长性会更好,在民营企业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中这种影响最明显。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差距通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促进了企业的成长性。
【摘要】 本文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部分调整模型,研究基于行业时钟视角的公司战略激进度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战略激进度促进了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公司战略越激进,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越快;在不同负债水平下,战略激进度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战略激进度对慢时钟行业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更为重要,而对快时钟行业的影响并无明确的方向性。
【摘要】当前关于智能会计的研究一直保持着较高热度,但是关于智能会计的概念、内涵、径、趋势、实施等方面的研究依然不够成熟,智能会计“热”之际更需“冷”思考。本文对智能会计之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进行了思考。智能会计的发展与实施并不是技术推动的被动性转型,而是会计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内在升级。随着云、网、链的发展和应用,会计将进行“智能化”的过程性变革,应称之为“会计智能化”或者“智能化会计”。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会计是智能共享和智能决策的有机融合,强化了会计的“反映、监督、决策支持”三大功能。智能会计的发展趋势是由核算反映型会计向智能决策型会计升级,其实施径应经历以下步骤:经济活动的元数据标准体系的构建;数据获取技术的应用;业财数据关联模型构建;智能共享;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风控等。
【摘要】新技术带来了会计的重大变化,故有必要反思会计基础理论的变革与发展。本文首先由一份会计学作业引入,其通过Excel电子表格完成了编制分录后的自动过账、自动结账、自动稽核、自动编表和自动计算财务指标等众多工作环节。这样的“变革”对传统《会计学原理》教材中的会计核算程序造成了直接冲击,也对会计的凭证组织、账簿组织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必须进行“会计学原理”课程。然后,从对证账表信息载体的展望以及对会计凭证组织、会计账簿组织、记账程序、财务报表体系、课后作业等辅助教学工作的评价与展望等多个方面,分析“会计学原理”课程变革的方向和途径,并学单位观念调整、课程安排、教材编写、考试成绩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关。最后,提出要注意“会计学原理”课程变革与整个会计课程体系、整个会计职业工作的关系等。
【摘要】 为深入贯彻关于严肃财经纪律的部署,防范上市公司大规模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提升审计机构的自律性、性和专业化水平,引入法务会计参与审计监督变得非常必要和可行。本文通过探索金亚科技审计防控中“木桶效应”的短板,结合其投资者集体索赔纠纷案,在梳理法务会计与审计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舞弊手段与审计失败成因进行风险分析,通过定位法务会计介入审计的授权主体,明确优化审计质量的径,以增加审计真实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并弥合审计期望差距。据此,提出加律处罚力度、加强内外部公司治理协同的对策。
【摘要】非现场数字化审计是“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落实、国务院要求,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全面梳理非现场数字化审计现状,剖析其与现场审计之间的协同问题,构建数据、人员和项目管理三个维度的非现场数字化审计与现场审计协同治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其中数据因素是首要因素,人员因素次之,项目管理因素的影响较小。基于此,提出应用非现场数字化审计平台、统筹非现场数字化审计模式和管控非现场数字化审计程序的政策,以期对促进数字化下审计组织协同创新和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 本文基于审计功能理论,选取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所有中央控股企业为初始样本,研究审计是否能促进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降低。结果表明,审计对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同时,股权集中度在审计影响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股权集中度越低,审计对财务风险的降低作用越明显。此外,审计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在小规模、内部控制较弱的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
【摘要】 以2007 ~ 2019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审计投入及两类代理冲突的视角,探讨审计师对具有杠杆行为的上市公司提高审计定价的作用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进行杠杆的上市公司,审计师会增加审计投入,并考虑两类代理冲突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而收取审计成本补偿和风险溢价补偿,最终提高对这类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并且,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分离程度越高,其越有可能实施杠杆等会计信息调整行为,从而导致审计师加大审计定价的提高程度。此外,审计师还可以通过获取更多的分析师研报信息,更加全面合理地识别和评估上市公司杠杆行为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审计定价的提高程度。
【摘要】 本文首先选取2016 ~ 2017年A+H股上市公司作为实验组,选取其他A股上市公司为控制组,使用DID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会导致管理层发布自愿盈利预测的意愿降低。然后选取2015 ~ 2020年关键审计事项数据和盈利预测相关数据等,检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自愿盈利预测信息性质、反应时间、发布频率以及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审计师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越多,管理层越可能发布更为模糊的盈利预测信息,且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越低,预测的准确性也越低。进一步的分组检验结果表明:选择非“四大”审计、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发布激进型盈利预测信息、关键审计事项为账户层面时,关键审计事项数量越多,自愿盈利预测的准确性越低。
与兵妹妹在机房
【摘要】 RPA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实施“利器”。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独有的“大财务”与“精细化”管理,形象化地构建了“一体双轨、四轮驱动”的RPA应用管理动车模型。在该动车模型中,“车头”方向是总体目标,即建设智慧企业;“车身”是RPA应用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RPA应用的规划(P)、开发(D)、运维(C)和考核(A)四个方面,承载RPA技术的落地应用与功能发挥;“四轮”是RPA应用的管理机制,用于指导业务开展与推动管理水平提升;“底盘”是基础支撑,也是RPA应用的实施,包括人才赋能、技术赋能、数据赋能、组织赋能与赋能;“双轨”是RPA应用的场景与界面,包括“技术轨道”和“业务轨道”,“双轨”并重才能让整个“动车”基础扎实、行稳致远。企业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基因,借鉴成熟企业的先进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RPA应用模式,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
【摘要】 随着2021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与承销规则适用第1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2021年修订)》的持续深化,IPO破发频频出现,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小科技企业后续融资能力,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其中,本该被看好的生物医药行业也成了IPO破发的热门赛道。本文以上市首日即破发并且后续股价持续低迷的成大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法,从一级市场定价和二级市场股价的角度对破发原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科创板询价新规下一级市场新股定价偏高,二级市场投资者情绪低迷是首日破发的重要原因。但是IPO三个月后,成大生物股价仍然持续走低,这主要是受到公司基本面不佳的影响。从多个角度理解IPO破发的原因,可为完善科创板询价定价等相关制度、促进监管层对市场参与方保持持续关注提供。
【摘要】 本文采用文本搜索的方法,通过逐份查阅、搜索上海证券交易所、证监会对科创板发行人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意见及问询、企业及券商问询回复,统计分析了2019 ~ 2021年科创板上市失败的原因,发现发行人业务、财务与关联方等信息披露不充分、科创属性不足、持续经营能力较弱是导致上市失败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结合科创板定位与制度的独特性,构建了包括科创属性、可持续经营能力与信息披露的SGI模型。在此基础上,发行人审慎评估科创属性、确保持续经营能力、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提高登陆科创板的成功率。
【摘要】本文以知识溢出、知识产权与企业创新效率的机制分析为基础,采用我国2005 ~ 2019年企业经济活动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就知识溢出、知识产权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反复检验得出,知识溢出和知识产权均有益于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基于此,分别以知识溢出与知识产权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二者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发现:知识溢出越多,知识产权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越大,知识产权机制越完善,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正向激励越大。因此,当我国知识溢出越多、知识产权越严格,越有益于提高我国企业创新效率。本文从知识溢出与知识产权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能把知识资源为创新效率的有效制度。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地方高校践行新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发行地方高校专项债成为弥补高质量发展经费缺口的新渠道,然而此类专项债的发行和管理并未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匹配,地方高校发生债务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基于2018 ~ 2021年256所地方高校发行的521项专项债的相关信息,从整体发行现状和具体属性特征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地方高校专项债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规模与管理错配、评级与风险错配以及内涵与投向错配三个方面,最后从发行者、投资者和使用者角度针对性地提出规范债务发行管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合理扩大使用范围等具体应对措施,以期实现专项债资金对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网友评论 ()条 查看